潮退浪涌
據市場調研機構GFK稱,日本家電連鎖門店2011年上半年的銷售額同比下降了約20%。家電巨頭中,松下電視機業務已經連虧三年;索尼將面臨第8年虧損,其2011年電視出貨目標下調了19%,降至2200萬臺。
內外交困
緣何日本家電企業在中國市場紛紛撤退?其背后的原因可謂內外交困。
三星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黎娟娟分析指出,日本家電企業多采用垂直化的經營模式,將研發放在本土,中國公司的產品開發需要向總部報告并獲許可,復雜的流程致使產品開發周期較長,不能適應快速變化的海外市場。同時,也增加了國際化企業的經營成本;當中國一線家電市場日益飽和時,開發二三線城市市場成本更高。相對于中國企業,日本家電企業顯然缺乏渠道、價格和政策的競爭優勢。
另一方面,國內外經濟環境使得日本家電企業成本上升、業績下滑。美國和歐洲債務危機,日元大幅升值,日本家電企業出口成本增加;同時,中國面板業進口關稅可能從目前的5%提高到8%-12%的消息雖然未經證實,但可能影響企業制訂經營策略;加上日本國內地震、勞動力減少等因素使得日本家電企業銷售下降,人力成本上升。
主動轉型
但不可否認的是,家電行業日益微薄的利潤是日本家電企業戰略轉型的最大動因。
據中經網統計,目前家電制造業的行業利潤率不到5%。對實力強勁的日企而言,面對家電制造的利潤頹勢,尋求轉型發展可說是其必然選擇。索尼已將鋰電池業務、3D電子產品、網絡服務并列為集團的三大增長引擎。松下則向新能源、環保領域進軍。在2011中日綠色博覽會上,日立、東芝展臺上已經看不到家電產品。索尼展出的則是太陽能、水處理等環保概念與技術;松下以創能、蓄能、節能和能源管理為基礎,向參觀者展示了從家庭、店鋪、樓宇、公共場所到整個區域的綜合節能解決方案。夏普雖與索尼等企業不同,強化其液晶電視和白色家電業務,但仍然主打健康節能牌。日本產業結構“十年一換”的規律在家電行業得到了充分體現。
消費電子產業分析師梁振鵬表示,日本以松下、東芝、日立為代表的傳統家電巨頭正在剝離的業務,是利潤低而且競爭激烈的領域。他們正在向重工業、能源、交通還有新能源這些利潤更高,進入資金和技術門檻更高的商用領域轉型,“比如說東芝、日立已經慢慢不做電視了,他們現在做的核電發電機組,買一臺就是幾十億美元,這可能要比中國市場上所有外資品牌彩電銷售額加起來都要多。
本土企業是危是機
那么,日本家電企業在中國市場的撤退對于中國家電企業來說意味著什么?
日本企業的撤退看似給中國企業帶來了更多的市場空間,但其仍然是不可小覷的競爭對手。尤其應該看到的是,日本家電企業只是在傳統家電領域的撤退,在節能、環保、數字家電等新領域不但沒有撤離,反而加緊了布局。
“事實上,日本家電企業正從產業鏈的下游向上游轉移,從低利潤的整機組裝向高利潤的產業核心部件制造轉型,從終端零售市場向家居、商用市場轉型,從產品制造商向服務提供商轉型,以期搶先占據家電行業高利潤環節。”黎娟娟告訴記者,日本企業的轉型將進一步擠壓處于產業鏈中低端、缺乏電機等核心零部件自主創新能力、主要從事家電整機生產和制造的中國家電企業的利潤空間。
更重要的是,日本家電企業的產業轉移,同樣給中國家電企業帶來了警醒啟示。
過去這幾年中國家電行業的高速增長,大大激發了本土企業的擴產意愿,以冰箱為例,海爾合肥300萬臺產能節能環保冰箱技改項目投產后,海爾中國區冰箱產能接近2000萬臺;美的2010年冰箱產能已經接近1000萬臺,2011年又有約40%的增長;美菱計劃到2013年實現1000萬臺的產銷目標;海信年產能200萬臺的高自動化冰箱生產線也已運轉。據產業在線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冰箱總產能增長15.6%,達到8700萬臺;2010年總產能突破1億臺,增長16%;而至2011年底,冰箱產能規模再擴大10%左右。“如此規模的產能擴張,一旦遭遇需求不振,未來的市場競爭必將更加激烈,尤其是三四級市場可能會出現行業洗牌。”中信建投分析師劉珂昕表示。
實際上,這樣的情況已經發生。從2011年下半年開始,家電行業需求增速已經快速下滑,在房地產調控、經濟增速放緩、家電補貼政策刺激效應減弱、同期基數較高等多重因素影響下,空調、冰箱、洗衣機三大白電的內銷量同比增長明顯放緩,10月份甚至出現了全面負增長。
4月14日,在青島萬達艾瑪酒店,沉寂了一年時間的劉耀平重新回歸...
家電中國網:老板電器作為中國廚電行業的第一品牌,售后服務是如...
Copyright © 2013 Power By Eforces All Rights Reserved 遼ICP備2025046929號 網站建設:易勢科技
家電中國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