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不抵債的夏新重組能否重拾往日輝煌
發表時間:2009-11-02 點擊量:2692 來源:
對于國產手機廠商而言,夏新電子的隕落一定是最富有悲劇色彩的一個,從虧損到賺得滿缽而歸,再到巨額虧損、資不抵債。僅靠一款手機神話般地挽救了當年瀕臨破產的夏新電子,后又由于對市場的錯誤判斷,從2004年第三季度財報起,開始頻頻虧損,直至陷入深淖,于今年4月被判停牌。
2009年8月,夏新電子的實際控股人中國電子(CEC)向法院起訴要求夏新電子支付代償款,曾被一度認為是夏新電子重組的序曲;而廈門百強企業第四的象嶼集團的入主意向,更是堅定地奏響了夏新電子重組的前奏。終于在拖延了將近一年后,作為夏新電子兩大股東的廈門市政府與中國電子(CEC)或許已達成默契,開始了啟動重組進程。
至此,任何有關重組的傳聞都可以落下帷幕;然而,對于深陷困境的夏新電子而言,似乎并非是迎來了山窮水盡后的柳暗花明。
漫長的等待
2009年8月13日,夏新電子發布公告,中國電子(CEC)向法院起訴要求夏新電子支付代償款一案,經過調解,達成協議。公告中稱,夏新電子應于2009年8月5日前償還由中國電子代償的銀行款項共計8810萬元,如逾期尚未還款,中國電子(CEC)有權依法對其“amoi夏新”整體商標的折價或者以拍賣、變賣該商標的價款優先受償,并有權申請法院強制執行。
這起看似費解的公告,曾一度被業內人士認為是夏新電子開始啟動重組的重要信息。而夏新等待這個信息的過程卻太漫長了。
“夏新的每一步都相當艱難。”夏新電子董秘呂東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感嘆。
早在今年年初呂東就曾明確公開表示公司資金緊張,國內生產線停產,并表達公司內部對于重組有所期盼。而中國電子方面也曾表示重組夏新電子的方案將會在1月底出爐,保留夏新電子3G的核心研發隊伍。
直至2009年4月,夏新電子才發布公告,董事會通過了定向增發的議案,大股東將以現金方式向公司注資,這是夏新電子重組的第一步。而知情人士也透露,此次夏新電子的重組也在集團公司中國電子產業重組的計劃中。本都看似雨過天晴,卻由于公司涉嫌違反證券法規,需暫時擱置增發方案,根據相關規定對公司進行調查。證監會的一紙調查令,將夏新電子的重組擋在注資門外。
2009年5月27日,夏新電子由于持續虧損被暫停上市。同年6月,夏新電子召開股東大會告急公司債務過高,必須立馬徹底解決債務問題。
據業內人士分析,夏新電子的前景只有兩個方向,一是向法院申請破產,債務清算,終止業務;另一方案則是重組。中國電子(CEC)與廈門市政府對此一直在反復商榷,無法統一意見。
事實上,夏新電子此時已經瀕臨退市,“起死回生”的時間已經所剩無幾。根據規定,恢復上市必須披露經審計的暫停上市后首個年度報告,且經審計的年度財務會計報告顯示公司實現盈利。
而在相關專家分析中,已經連續經營巨額虧損的夏新電子截止到今年第一季度的年報,公司負債已經高達27.6億元,股東權益為-12.7億元,嚴重資不抵債。
“今年半年報的虧損還將加大。”夏新電子有關人士稱,“其中僅欠中國電子的債務就有10多億元。”顯然,夏新電子要想在短短數月內,扭虧為盈幾乎無望。
不過,也有樂觀的聲音認為,夏新電子的債權債務已經理清,裁員安置費及處理存貨等費用是上半年虧損擴大的主要原因,一旦重組輕裝上陣,下半年完全有可能實現盈利。
但夏新電子在去年年報中,對前期重大會計差錯進行更正,調減期初未歸屬母公司所有者權益及少數股東權益,共計減少分配利潤8200萬元,這一事實無疑成為新的不和諧之音。
有言論稱,夏新電子完全有可能存在實際控制人豁免部分債務和其他債權人豁免孳息的行為。因為單是債務重組就能給夏新電子帶來不菲的損益,而只有夏新電子恢復上市,才能保證其實際控制人和其他債權人的權益。相關人士透露,“剝離債務作為其重點。主要由中國電子主導,廈門市政府將出面消化一部分。”
時至今日,夏新電子終于開啟重組。盡管相關人士表示,重組過后,中國電子將仍然會實際控股夏新電子,然而業內人士卻普遍認為,中國電子將會借起訴、重組等機會,逐步轉讓對于夏新電子的實際控股,抽身而退。
能否順利重組
夏新電子曾公示,具體的重組方案公布在8月29日的半年報中,然而,夏新電子發布半年報已過多時,卻一直沒有確定的方案出臺。對此,夏新電子回應道,相關重整方案的工作正在積極推進,一旦確定,公司一定及時公布。
市場一直猜測,重組過后夏新電子會將其手機的品牌和運營權外包,公司僅負責產品的研發及設計。而夏新電子的兩大股東中國電子(CEC)及廈門市政府對于這一外包模式都持肯定意見。
據悉,渠道商華盟偉業將全盤接受夏新電子的手機品牌和運營權。對此消息,尚未得到華盟偉業及夏新電子的回應。
北大經濟學院產權經濟研究專家曹和平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未來10年,制造業和技術業將處于低谷,夏新電子要想走一條振興之路,最重要的應該是將手機業務外包,輕裝上陣。
夏新電子在國產手機廠商中是個異類,當所有廠商都在用聯發科方案降低成本,夏新卻始終堅持自主研發,即使到了后期困境之時,夏新仍然希望在GPS導航手機及Windows智能手機上有所突破。這樣的堅持使得夏新擁有國內廠商為數不多的研發實力及技術,但超前的研發導致資金跟不上,使其元氣大傷,掉入深淵。
而現在,夏新重組需要的是資金,但到目前為止,夏新兩大股東CEC和廈門市政府都無法給予充足的資金幫助,前者因為旗下的手機品牌并非夏新一個,而后者更要投入精力去拯救陷入危機的廈華。
記者從采訪中了解到,夏新電子尚擁有持續經營的基礎,并且保留了全系列的3G技術和產品研發能力。外包品牌運營除去能維系夏新品牌的市場形象外,并能在很大程度上解決夏新手機研發和經營資金的問題。且夏新電子在其為數不多的盈利項目之一,即與和記黃埔仍然進行的合作正是采取手機品牌運營外包,利潤來自技術使用費的收取。
相關人士表明,不管該公司是否將手機品牌及業務交付于第三方運營,夏新電子在最近都會對研發團隊進行較大規模的調整重組,以配合重組后的業務開展。
期待新生
一旦財務危機得到緩解,便可迅速恢復生產經營,夏新電子樂觀地認為其行業前景良好,并在2008年年報中稱,2009年將實現4.2億元的營業收入,費用控制在2億元左右。
夏新電子一直認為,3G技術是其核心競爭力所在。早在2002年就啟動了3G終端的技術跟蹤工作,夏新同時擁有TD/EVDO/WCDMA三大3G技術的優勢,并且在海外市場上不斷發力,似乎意味著整裝待發的夏新將會在中國未來的3G市場上一鳴驚人,再創當年A8的輝煌歷史。
不過,相比A8鼎盛輝煌的2001年,手機市場早已是變幻莫測。通信觀察人士項立剛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年的A8手機所帶來的輝煌除了自身優勢技術的原因外,更多的是在于當年一線品牌手機對二、三級市場的忽視。”
他還表示,如今的一線品牌如諾基亞等,已經逐步將渠道下沉,并且加強了在中檔手機方面的研發。這對于夏新這樣的本土中型企業而言,很難重新在中檔手機市場有所突破;而低端手機市場上又難敵山寨手機的價格優勢。夏新電子想憑一己之力重振復興將會十分困難。
而對于市場盛傳重組過后的夏新電子將選擇手機品牌及業務外包這一運營方式,業內人士也認為,公司的前途卻并非想象中那么樂觀。
首先的風險來自渠道商的實力及是否用心經營夏新品牌。因為有當年寶易通訊和亮成集團的不成功運作使得創維手機品牌的消失先例在前。盡管華盟偉業作為TCL和長虹手機的國代及省級代理商,業內人士對于其市場運作能力及能否在夏新品牌“復活”中擔當重任持有保留意見。
其次,從3G時代開始,網絡終端——手機銷售更多地是與網絡運營商聯系起來。曹和平教授也曾表示,現在企業寄希望高含金量的產品以求保持利潤的戰略應有所轉變,并且預測手機市場的發展趨勢應該是通過與網絡運營商的合作從而發展網絡終端,而這一模式在國外市場上已經得到證實。
相關資料顯示,越來越多的手機廠商,都在逐漸地放棄社會渠道,把重心移到運營商定制市場。然而運營商市場對于手機廠商的反應能力要求更高,同時變數更大——“近乎苛刻的交貨時間”、“隨時可能改變的研發計劃”。如果放棄運營商定制,顯然夏新要走一條逆勢發展的道路,能否成功無人能定論;但對劫后重生的夏新電子而言,如果投入過高的資金人力在運營商定制市場,是否又有得不償失的風險于其中?
與此相關的是,在2008年7月中國移動二期20萬部TD招標中,夏新電子僅僅中標1.9萬部,似乎也預示了夏新電子重組之后的路途并非樂觀,所謂山窮水盡后的柳暗花明,似乎如同當年A8神話一樣,或難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