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年底,有知情人士告訴《IT時代周刊》,日立不僅在全球范圍內關閉了多條電視機生產線,出售尚有代工訂單的海外工廠,轉讓投資數十億美元的面板生產線,將銷售交給代理商,還加速遣散工人和促銷員。據此人透露,大約在2009年5月,日立數字映像(中國)有限公司就將廣東區90%的員工遣散,而在深圳的很多賣場里,日立產品只剩下一些作展示用的樣機。
作為第一家在中國建立電視生產線的日本企業,曾經輝煌的日立讓相當多的中國中老年消費者至今猶能脫口說出“HITACHI”,但現在,這家公司卻幾乎在以逃命般的速度跳出彩電市場。
曾經輝煌
上世紀70年代末,剛剛改革開放的中國對電視的需求量開始增大。在福建,為了減少外匯支出,當地政府決定以福建電子設備廠為基礎,引進日本彩色電視機生產線再自己組裝。在多次與日本的勝利(JVC)、索尼和日立等公司接觸后,最終敲定日立的生產線。1980年12月13日,中方與日立正式簽訂協議,由日立投資360萬元購買設備,中方以原福建電子設備廠的廠房、輔助設施等實物折價入股的方式,成立了福建——日立電視機有限公司(下稱“福日”)。這是電子行業第一家中日合資公司。
曾任福日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的唐文合在回憶最初情形時說,福日產品的技術水平是當時國內最高的,曾先后創造了18項中國彩電技術第一。合資公司帶來的先進管理經驗不僅促進了福建電視機工業的發展,成了國內引進外資的參考標桿。
1994年,福日躋身國內彩電業五強之列。隨后,日立將在福日彩電的股權置出轉入新組建的合資公司——日立(福建)數字媒體有限公司,以避開當時國內彩電業的價格戰,轉向其他海外市場。到了2001年6月15日,日立獨資組建日立數字映像(中國)有限公司,承接了日立在華市場的所有彩電業務。
資料顯示,2001年至2003年,日立一直統治著全球背投市場。2004年在涉足等離子電視市場并取得不錯的市場業績后,日立于次年將等離子末端工序從日本遷至中國,并以福州為大本營。而日立數字影像(中國)有限公司每年產值以50%左右的速度增長,到2005年,它的產值已由開始的2.5億元增長到25億元,名列福建省百強企業第42位,被當地政府評為“功勛企業”。
在2009年之前,日立對平板電視的信心一直很足。2006年前8個月獲得20億元營業收入,較2005年同期增長兩倍多。此后,日立數字映像(中國)有限公司提出全年實現40億元營業收入的目標。2007年4月18日,日立宣布該財年將把包括等離子和液晶兩大類的平板電視銷量提高69%,力爭達到220萬臺(等離子電視銷量從80萬臺增加至140萬臺,液晶電視從50萬臺提高到80萬臺)。在北京奧運會開幕之前,日立數字映像(中國)有限公司方面還表示,公司分銷網絡發達,在華等離子電視銷量已和松下平起平坐,在奧運會刺激下,2008財年產值突破100億元沒有太大困難。
市場變化
2005財年,日立的利潤為373.2億日元,但到2006財年結束,該公司的銷售收入雖然增長了8.3%,達10.2479萬億日元(約868億美元),卻凈虧損328億日元(約2.78億美元)。
當時,仍抱有樂觀心態的日立預測自己的銷售收入將在2007財年增加2%,達到10.5萬億日元(約955億美元),并獲得400億日元(約3.64億美元)的純利。然而,等離子部門卻出現了1120億日元的虧損。
2008年初,日立宣布下調2010年度的等離子電視銷售目標,由原計劃的400萬臺下調至160萬臺!同年9月,一直堅持以等離子電視為主打產品的日立停止了等離子屏生產(日立是全球第四大等離子面板制造商,年產能達到215萬片),改為向松下購買。與此同時,它也開始將部分精力投向液晶電視領域。
2009年5月,日立發布2008財年業績,虧損達到7873億日元(約80億美元)。為了度過危機,日立宣布在汽車零部件及系統部門和消費電子部門分別裁員4000人和3000人。
在分析原因時,日立稱“北京奧運會沒有出現預想中對平板市場的拉動力,公司為此投入過大”。同時,日立高管認為裁員舉措有望為下一財年節省2000億日元的運營費用。
“日立放棄彩電業務也是迫不得已。”近日,市場研究機構中怡康的一位分析師透露,2008年3月等離子電視銷售額份額為25.93%,2009年3月卻為8.72%,等離子銷售額份額直降17.21%。而根據另一家市場調查機構奧維咨詢公司提供的數據,2009年10月,日立在中國等離子電視市場的份額連1%都不到。在此期間,它的液晶業務略有發展,但整體規模本來就比等離子小得多,無助于美化財報。
輝煌不再,停產和出售工廠就成了日立告別電視制造業的最后一步,它先后關閉位于福州和捷克布拉格兩地的平板電視機生產線,其位于墨西哥的電視機組裝廠也以4000萬美元的價格出售給了臺灣代工企業冠捷,僅保留在日本歧阜縣的平板電視生產線。
在渠道方面,2009年下半年,日立在將美國的銷售渠道交給百思買代理后,又在中國與蘇寧簽署獨家銷售戰略合作協議——去年10月1日后,所有庫存及新貼牌生產的彩電只能在蘇寧的門店進行銷售,就連售后服務工作也都全權委托給蘇寧(日立對此表示否認)。
1月8日上午,《IT時代周刊》致電原日立影像北京分公司企劃部員工張猛時被告知,該公司已被注銷,而日立中國有限公司公關部沈悅以開會為由拒絕接受采訪。
按需轉型
關于日立彩電業務的衰敗原因,目前業界存在三種看法:首先,日立產品線拉得太長,其光在中國投資的公司就有130家以上,從電力、IT家電、樓宇系統、城市交通到汽車系統無所不及,但這些業務資源共享困難;其次,日立實行總部高度集權的公司架構,造成決策滯后,貽誤最佳市場時機;第三,它在早期堅持等離子,后來因為市場風潮不得不涉足液晶電視,這種看似雙管齊下的發展路線,導致它在兩個市場的表現都差強人意。
“現在,包括電視在內的家電產品占據日立整體收入不到10%,家電從來都不是日立的核心業務。”日立方面稱,日立社長川村隆早在今年5月就表示調整產業結構,將具有高可靠性、高安全性的信息通信技術融入社會基礎設施事業中。諸多觀點認為他們這是在迎合中國市場,因為中國已成為其最大的海外市場,日立2008財年在中國增長最快的業務是建筑機械、電機、銀行ATM機和交通相關業務,它完成了約110億美元的銷售。
2009年8月31日,日立在北京以“萬物和諧,用行動創造”為主題,全面啟動其在中國市場的新企業形象戰略,并推出全新企業形象——“夢貘”。市場分析人士指出,日立的競爭者不是彩電廠商,而是包括通用電氣和西門子在內的多業務跨國巨頭。而本刊記者也了解到,曾負責IT產品銷售,并擁有優秀業績的大野信行已在去年4月1日就任日立株式會社日立制作所執行役常務、中國總代表及日立(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他將負責金融、公共機構及工業領域的信息通信系統銷售和市場工作,并與熟悉節能環保等社會基礎領域業務的日立(中國)有限公司總經理川野薰合作,擴大日立在華業務。
不過,還需要指出的是,日立至今仍未承認放棄了彩電業務,只強調是在戰略調整。而據了解內情的人士透露,截至2009年12月,日立電視全球銷售量日本國內為90萬臺,日本以外僅50萬臺。
4月14日,在青島萬達艾瑪酒店,沉寂了一年時間的劉耀平重新回歸...
家電中國網:老板電器作為中國廚電行業的第一品牌,售后服務是如...
Copyright © 2013 Power By Eforces All Rights Reserved 遼ICP備2025046929號 網站建設:易勢科技
家電中國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