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輝煌成“浮云” 東芝電視拿什么“東山再起”?
因“豎線門”事件在中國電視市場表現欠佳的東芝終于回來了。7月15日,東芝數字產品總裁大角正明宣布,2011年,東芝電視在中國彩電市場將從銷量不到50萬臺達到 200萬臺,引起業界和媒體一片嘩然。難怪帕勒咨詢公司董事羅清啟這樣定論:在中國市場,東芝彩電業或已經進入沒落時代!現如今走在懸崖邊的東芝電視在經過幾年的“療傷消腫”,是否能找回一點點昔日的“感覺”,還需拭目以待。
年銷量50萬臺 東芝難絕處逢生
經過 “豎線門”事件和中國市場銷量下滑的雙重打擊后,東芝終于卷土重來。
7月15日,東芝數字產品總裁大角正明宣布東芝未來的發展規劃,2011年中國市場欲實現200萬臺平板電視目標。
大角正明表示,東芝與惠普、三星等競爭對手最大的差距其實并非歐美市場,而是來自于中國市場,唯一的差距是中國市場上銷量不如它們。2010年東芝電視在國內彩電市場的銷量卻不到50萬臺。
但記者在調查得知,按照東芝2011年在中國市場銷售目標為200萬臺說法,將是2010年銷量50萬臺的4倍。那么,現在東芝能否憑借自身優勢在市場上“東山再起”呢?
記者了解到,2010年是平板電視普及速度最快的一年,去年平板電視銷量達到了3500萬臺,而東芝電視在國內彩電市場的銷量卻不到50萬臺,遠遠低于國內彩電巨頭。
2010年,創維國內市場的彩電銷售額為550萬臺,海信電視銷售570萬臺,2011年創維目標為700萬臺,海信目標為750萬臺,因此,東芝彩電回暖之路舉步維艱。
中國電子商會副秘書長陸刃波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一方面,東芝不僅面臨來自國產品牌、日韓系品牌的多面夾擊,能否突出重圍大幅增加市場份額也是一個未知數;另一方面,中國消費者能否在短期內轉變對東芝彩電的消極態度也是一個未知數。
現在看來,東芝要想將這些問號改為嘆號,僅僅依靠200萬臺銷售目標的的雄心是遠遠不夠的,想要成功越位進入第一陣營,東芝仍需更多努力!
品牌萎縮 中國市場難成福地
曾幾何時,“Toshiba,Toshiba,新時代的東芝”的廣告紅遍大江南北,東芝家電在國人眼里可謂是時尚、高科技的代名詞,同時是高端品質的象征。
然而,日前,中怡康首度披露“2004- 2011年中國平板電視市場概況”數據顯示,最近八年,東芝家電在中國市場的表現和品牌認知度讓業界大跌眼鏡。
中怡康數據顯示,外資彩電在中國市場份額整體下降,東芝、飛利浦、三洋等外資品牌輝煌不再。特別是彩電行業曾經顯赫一時的東芝彩電,最近幾年似乎“流年不利”,其彩電業務在中國的市場份額甚至跌出10名以外,最突出的一點。從2004年市場占有率的5 .30%,連續下跌,萎縮至如今的1.63%。
盡管東芝數字產品總裁大角正明透露,在未來兩年內大幅增加在華的專賣店數量,并與TCL集團成立 “東芝視頻產品(中國)有限公司”后,東芝在大連的工廠產能已逐步轉移至惠州,大連工廠則主要面向海外市場和高端產品。
事實上,近兩年東芝彩電品牌正面臨市場挑戰,不得不探索更多的可能重鑄輝煌,但東芝缺乏與國內消費市場進行持續的互動,直接導致了其市場占有率的大幅下滑。
中國消費電子渠道商聯盟秘書長吳咸建指出,東芝由于發展速度緩慢,經營管理結構散漫,跟不上國內彩電市場快速變化的節奏,這又導致品牌在消費者心目中的認知度降低,導致市場份額的減少,其間已經形成了惡性循環。
相關鏈接:
“豎線門”事件 2008年12月底,東芝平板電視46XF300C和46zf500c在觀看時間超過700小時到1000小時之后出現豎線現象,引發黑屏和死機,消費者要求東芝召回有缺陷的液晶電視。但東芝官方以中國平板電視無召回法規而無意召回,遭到全國用戶和媒體的聲討,給東芝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
卷土重來 東芝勝算幾何?
【新聞提示】7月15日,東芝宣布,2011年東芝電視在中國市場將從銷量不到50萬臺提高到200萬臺,引發業界質疑。
主持人:朱江華
嘉賓:帕勒咨詢資深公司首席董事 羅清啟
中國家電營銷委員會副理事長 洪仕斌
家電中國網主編 大海
東芝“豪賭” 短期難奏效
主持人:7月15日,東芝宣布,2011年,東芝電視在中國市場將從銷量不到50萬臺提高到200萬臺,引發業界質疑。各位如何看待東芝在中國市場這場“豪賭”,勝算如何以及面臨著什么樣的變數?
羅清啟:這不是東芝的豪賭,而是日本整個彩電產業的豪賭。在海嘯和地震之后,日本經濟面臨史無前例的壓力,日本正在搜尋各種擴大經濟發展的可能,并計劃把這些諸多可能落實成真,而東芝彩電從50萬到200萬臺的銷售計劃,其實就是在落實提高經濟總量的可能。因此,200萬臺的銷售計劃對東芝來說是很困難的,因為市場不會對一個陌生的品牌突然之間熱情高漲。
洪仕斌:勝算的可能性很小,東芝要從50萬臺到200萬臺的幾何式增長,其有兩個不可能的因素,一是東芝品牌與價格定位,以及渠道優勢,是在一、二線市場,這個市場就是搶蛋糕的競爭行為,所以競爭環境下的增長4倍是幾乎不可能;其次,三、四線市場是電視的重要增長點,但東芝品牌的價格定位,以渠道建設都沒有辦法匹配,所以其增長4倍的著力點在哪里呢?
大海:對目前東芝電視在中國市場要從年銷售50萬臺提高到年銷售200萬臺的高度持保守態度,現在國內電視市場份額之爭已達白熱化,一個遠離了消費者視線的老品牌想要翻過身來,短期內不太可能。
品牌下滑 與市場特點相違背
主持人:據奧維咨詢研究調研報告顯示,東芝電視在中國市場從原占有率8%變成現在1%份額,業界普遍人東芝在中國市場敗走麥城的真正原因是 “犧牲市場也要保利潤” 決策失誤所致,各位是如何看待這一觀點,又是如何看待同是日系企業,東芝與索尼、松下在中國市場有著怎樣的不同?
羅清啟:不要市場要利潤或者是不要利潤要市場都是一定時期內企業推動市場的戰術手段,而不是東芝彩電在華衰退的主要原因。東芝與索尼、松下完全不同,彩電業務并不是東芝的主業,這是東芝的戰略選擇的表現,比如,在半導體產業內東芝的表現則好于彩電,而彩電則是索尼、松下的主導性產業之一。
洪仕斌:東芝是典型的要利潤不要市場的,但在中國這個特有市場,企業要扎根,要過一是品牌,二是規模,三才是利潤三個檻。所以東芝要跨過規模求利潤,就是與中國市場特點相違背,最終的結果就是市場與利潤皆無。而東芝在中國市場上,與索尼、松下最大的區別,后兩家企業已經在適應中國市場,而東芝還在門外徘徊。
大海:主持人的說法比較客觀反映東芝份額下滑的真正原因,市場占有率低于1%,是沒有人關注度的品牌,品牌沒有影響力,自然得不到消費者認可。因此東芝品牌疲軟表明它在中國市場“水土不服”進一步加劇,但索尼、松下兩家企業日子比東芝也好不到哪里去。
不進則退 未來存在變數
主持人:2011年,對彩電業來說,可謂是血雨腥風的一年,中外彩電廠家更是一副“哀鴻遍野”的慘相,成本上升,利潤下滑,各位預測一下,未來消費者能否轉變對東芝電視的消極態度,假如不能,是否認為東芝電視退出中國市場一切皆有可能。
羅清啟:對企業來說制定發展計劃不需要多長時間,而一個品牌的成長或者是培育則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消費者對一個品牌的態度完全由企業的努力來決定,但任何品牌的回復都需要時間,相反東芝彩電不會退出中國市場,當液晶面板的產量規模上來之后日本會充分整合所有的日本彩電品牌去銷售面板和整機,這是日本彩電產業的優勢,因此,退出中國市場對日本整個彩電產業來說是不合時宜的。
洪仕斌:現今中國家電企業到了“不進則退”的市場競爭環境中,所以東芝增長4倍的豪語,能否實現,這也決定了其在中國市場的未來發展。因為東芝在電視行業,再不前進,只有退出中國市場。
大海:關鍵看東芝TV這一塊的市場營銷策略是否正確、有效。如果不能極有可能會更加的邊緣化甚至無奈退出中國市場。
4月14日,在青島萬達艾瑪酒店,沉寂了一年時間的劉耀平重新回歸...
家電中國網:老板電器作為中國廚電行業的第一品牌,售后服務是如...
Copyright © 2013 Power By Eforces All Rights Reserved 遼ICP備2025046929號 網站建設:易勢科技
家電中國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