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風暴,盛裝而來。
海爾說:我們在整合;
美的說:我們早整合;
海信科龍、格蘭仕說:我們都在整合……
是不是聞到一種熟悉的味道?尤記兩三年前,“整合”一詞成了企業新聞的代名詞,那時大家都在開疆擴土,忙收購忙并購忙整合。如今的“整合”又在忙啥?(2011年7月22日《信息時報》)這場企業內部平臺整合風暴的背后,隱藏著什么不為人知的動機?各大企業蓄勢待發,是與時俱進主動整合,還是為時局所迫無奈“被整合”呢?
在家電企業內部平臺整合方面,美的營銷嗅覺十分靈敏,早在兩年以前,美的就開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整合,2008年4月,美的將小天鵝納入羽翼之下,開始全面整合,并建立了完善的洗衣機產業鏈。2009年美的空調、冰箱、洗衣機走上整合之路,且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目前,美的在全國有64個制冷產品銷售有限公司和暖通銷售設備有限公司,7000個銷售網點和12000個售后服務網點。美的進行整合,就正好把這些零散的、分散的銜接起來,從而實現了資源的共享和工作的一致性,最終形成一個價值優效率高的整體。全面整合帶給美的是一個全新的高度。美的從小家電向空調行業邁入,在自主經營做大后,又向洗衣機和冰箱行業滲透。美的制冷三大產品在國內領先地位,無不昭示著美的白電的成功。此后,美的重調政策,開始營銷整合,把原來分散的三大產品進行資源的匯總,集中性發展,加大統籌力度,實現了利益最大化。“美的模式”的成功樣本掀起了一陣整合浪潮。
美的之所以領先于很多企業,正是因為美的先知先覺。早在十年前,當時中國家電產業環境,隨著房地產的升溫帶來新一輪的漲潮。那時,美的選擇將大公司做小,以產品為核心單元成立事業部制,把一根繩分成幾根,做到了管理的細化,提升了工作效率,挖掘了產品銷售的空間。現在,美的選擇整合,把幾根繩合成一根,集中力量,降低了運營成本,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當初的美的選擇大公司做小化,成就了今天的美的,今天的美的開啟整合之路,構建了未來的美的。
美的企業的成功整合引發了一系列的“整合效益”,各大企業聞風而至,紛紛加入了整合潮流中。其原因就是現今家電運營成本持續增高,家電市場環境卻在漸漸低迷;而利益點無非有三:企業規模有了,通過搭建一個更為一體化的平臺,減少運營成本;其次,企業內部平臺整合,最大化地凸顯了集團軍作戰優勢,不僅可以降低渠道運營成本,在與零售商談判時,所擁有的議價的籌碼將會更多;三是企業內部整合,利于在未來三、四線戰略市場的協同拓展。
但在這股整合的潮流中,我們又要認清,并不是每家企業都適應整合?他們整合到底是出于自愿,還是來自外部壓力下促成的整合——后者也許更多。整合的目的雖然是為了減少企業成本,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若是貌合神離的被動整合,那大可不必,外表看起來在整合,內部卻依舊換湯不換藥,不僅不能減少企業的運營成本,反而會因興師動眾,導致損兵折將,因為企業平臺一但整合,就會出現“僧多廟少”,人才流失的必然現象——據悉,某家電品牌在這次整合中,中層以下管理員工將近流失了三成,部分還呆在公司內部的管理員工,都在尋求出路。企業的整合需要強大的資源整合力以及內部管理的匹配,沒有這些作為支撐,盲目跟風,走上整合之路,只能是百害而無一利。
家電企業巨頭扎堆整合,表面上是印證了“順時做事,逆時做己”的8字經營法則,雖然看似很美,但是其背后,還是有“整合”與“被整合”的區別。因為整合過程中只有內在動力與外在需求的匹配,做到表里如一,才能在這場整合大戰贏得未來!
(洪仕斌:產業經濟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