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當今,人們的生活質量也連年提升。而隨之而來的配套產品從吃、穿、用、行,一應俱全。尤其是方便、快捷、價格便宜的小家電產品更是成為了眾多家庭的廚房必需品。
近日,鐵西區的劉阿姨就在使用這些“物美價廉”的小家電時出現了一件“頭疼”事。原來劉阿姨年初在超市買了一臺電壓力鍋,在使用過程中產品的一個零部件不好用了,劉阿姨于是拿到產品售后要求維修,可是售后表示目前公司沒有件、需要等,多長時間不一定。這可讓劉阿姨犯了愁,自己平時做飯離不開這個電壓力鍋,這可怎么辦呢?索性,劉阿姨拿著產品隨便到市場里找了一家維修點,可當維修點檢查了產品問題報零件價格時,劉阿姨就更犯愁了,一個零件加維修費要200元,買這個電壓力鍋還不到400元,一半的維修費用都夠再買一個的啦。就這樣,劉阿姨還是選擇了等“件”,而這個使用剛剛半年的電壓力鍋也暫時“休息“了。
記者在調查這些自營維修點時了解到,小家電品牌、種類繁多,在正規商場購買的只是買一個產品放心,但是一旦產品銷售出去,維修等情況就全部由產品售后部門承擔。而很多小家電產品的生產商都是地方性的小品牌或是民營企業,生產成本低、價格低,售后往往也不那么完善,同時本身便宜的價格,零部件的標配就顯得不那么重要,常常遇到件不全,或者是型號對不上的問題。這樣拿到這些街市的維修點,往往利用這種情況“胡亂叫價”或是確實存在件緊缺的問題,這些小店可能會配有一些零件產品能夠恰巧配上,而“物以稀為貴”自然價格不菲。
冬季正是小家電行業銷售的一個高峰期,這樣的問題還能存在多少呢?零件缺失確實造成了小家電維修一個市場現象,即“買時便宜,維修貴”。這樣的“怪”現象也是小家電行業需要亟待解決的一個行業“病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