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全球最大的空調生產企業,同時又遭遇著“血汗工廠”的質疑;多年來堅持以空調為單一主打產品,又引發外界關于“天花板”的擔憂。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家電業中的一個另類。
20多年來,它專注空調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自2005年起產銷量連續9年領跑全球。在此期間,海爾、長虹、海信、TCL、美的等黑白家電業大佬,無不投身多元化的大潮。
格力也是中國僅有的敢于向國美、蘇寧兩大家電連鎖巨頭叫板的生產企業。早在2004年,它就開始自建銷售渠道,如今在全國擁有27家區域銷售公司,近2萬家專賣店,業務遍及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其當家人董明珠,1990年進入國營珠海海利空調廠當業務員,那時海利只是一個投產不久、年產能約2萬臺的小廠。1991年,海利與生產塑料(11180, -35.00, -0.31%)模具的冠雄廠合并成格力電器。2001年董明珠出任格力電器總裁,2012年又將董事長和總裁兩副擔子一肩挑。
2013年,格力電器營業總收入突破1200億元,凈利潤108.71億元,納稅102.70億元,是中國首家凈利潤、納稅雙雙超過百億的家電企業,連續12年上榜美國《財富》雜志“中國上市公司100強”。
格力確立了“技術創新,自主研發”的發展戰略,在企業內部建立4個研究院,5000多名開發研究人員日夜工作。格力科研投入不設上限,“按需分配”,僅2012年,其研發投入就超過40億元。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格力采訪時看到,前來訂貨的外商絡繹不絕。而在格力電器珠海總部對面,7幢20層的員工宿舍已基本竣工,新一輪的建設又在準備之中。董明珠稱,這是格力正在實施的一線員工一人一居室的“安居工程”。而就在不久前,有媒體報道稱格力電器是“血汗工廠”。
5月21日,董明珠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回應格力遭遇的質疑,并闡述下一步發展思路。
“沒有核心技術,才會遇到天花板”
生產商和經銷商一定要共贏,價格戰是對消費者和行業不負責任。
《21世紀》:任何產品都有生命周期,你是否擔心格力空調遭遇天花板?晶弘冰箱和電風扇等小家電與格力是什么關系?未來格力是否會多元化?
董明珠:一些企業遇到天花板,是因為自己沒有核心技術,內部垮了。如果能堅持創新,使技術不斷升級,天花板是不存在的。中國還有10多億人沒有使用我們的產品呢。
冰箱是我們經銷商企業生產的,目前在我們的渠道中銷售。但壓縮機、冰箱模具、上端的核心部件都是我做,由我來控制。這是多元化還是專業化呢?我認為是專業化,但把我高端技術引入到別的行業有什么不好?小家電也一樣,是一個相對獨立體,否則我為什么要做成大松品牌,而不是格力?我們生產的都是老百姓用得起的高端產品,我們的電風扇等小家電技術都獨一無二,產品全部自己生產,市場上也供不應求。
《21世紀》:有人說格力的持續快速發展靠的是營銷做得好,對此你怎么看?
董明珠:支撐格力發展的因素,有人說是技術,有人說是銷售,但我認為企業首先要有一個優秀團隊。我在2001年當總經理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干部作風整頓,要使干部意識到自己是服務于整個企業的,不能把手中的權力當成牟利工具。我們每年都給自己定經營目標,這些目標只有跳起來才能夠得著。通過2002年的整頓,2003年我們銷售收入首次超過100億元。
其次,我們加強了制度建設,有制度才能談公平公正,才能讓每一個年輕人在格力找到自己的未來和希望,在任何崗位都受人尊重。
企業還要有一個好的運營模式。過去,格力和中國其它家電企業一樣,除了自己加工注塑件,幾乎沒有一樣零部件不是從外面采購,其實就是一個代工廠。為了持續發展,我們開始走自己研發的道路,這十多年來格力已經能夠做原創性的產品,格力自己研發的技術,可以做到在零下30度進行制熱。
《21世紀》:大多數家電企業都與蘇寧、國美等商業巨頭合作,格力為何堅持自建銷售網絡?
董明珠:格力專賣店和別人不一樣,它的成功是因為融入了格力的文化,這很重要。我們絕不允許公司的業務員和經銷商之間有利益瓜葛。
我們2004年從國美撤出之前已經建了很多專賣店。自建銷售渠道成本高低并不是我們的主要考量,生產商和經銷商一定要共贏,互相尊重,這才是原則。很多經銷商講“董明珠厲害,對我們很兇”,但他們還是愿意跟著你。我們用誠信感動別人,他們不需要到廠里跟我討價還價、討政策,跟著你有安全感。價格戰是對消費者和行業不負責任。
事實上,這么多年來,國美一直在銷售我們的產品,它通過我們的經銷商拿貨。
“開拓國際市場要防范投資風險”
走出去為別人創造財富和生活,就是中國制造業真正的價值所在。
《21世紀》:格力在海外也有生產基地,你怎么考量到海外設廠或收購企業?
董明珠:最近中國企業在越南損失慘重。格力之前在越南也有工廠,但幾年前收手了。不是我們有眼光,而是機緣巧合,我們在合作中間發現很多因素不可控。現在我們在巴西、巴基斯坦有生產基地;美國基地正在籌辦,方案做好了,等待地方最終確定。
開拓國際市場不能讓資產造成損失。為此,要做好充分調研,防范投資風險。中國人總覺得國外的月亮圓,其實這背后就是風險。我總覺得一個國家的企業走出去,就要為國爭光。如果我們走出去為別人創造了財富、創造了生活,就是中國制造業真正的價值所在。我們對國際市場的愿景,就是希望全世界70億人都喜歡格力這個品牌,而不在意占市場份額是多少。
《21世紀》:兩年前,格力電器開始在紐約時報廣場做廣告,這是出于何種考慮?
董明珠:幾年前我去美國出差,住在洛杉磯的一個酒店。酒店為客人配備了耳塞,說是房間里空調的噪音太大。我對此感觸很深,下定決心要把格力生產的無聲空調送到美國。那時我們已經向美國出口,但都是附加值不高的公寓式窗機,而且都是貼伊萊克斯、開利、GE的牌。我們要把更高端的產品推向市場。
現在我們每年在美國銷售的空調有幾百萬臺,而且用格力自己的品牌出口。確實有部分中國企業,由于低價競爭,給外國人帶來了傷害。我們要用自己的行為改變別人對中國的看法,這是我內心最想做的一件事,也是我要在紐約時報廣場做廣告的原因。這個廣告每天播一百多次,到現在還在放,反正也不是太貴。
“兩三年后一線員工最低年收入10萬”
我們去年1000億的物料,損耗率僅0.13%,這是我們利潤很大的增長點。
《21世紀》:現在格力距離世界500強只有一步之遙,你們的目標是什么?
董明珠:世界500強只是一種標志,如果純粹是為此做計劃,即使進了500強也不會長久。格力想做百年企業,現在還在打地基。只有把地基打扎實,企業發展才能長久。而這個地基是什么?是企業文化。
格力的企業文化就是忠誠、勤奮、奉獻精神,而且要讓員工有尊嚴、有安全感。我們在工作上對員工要求很嚴格,但在生活上為他們創造極好的條件,使他們不用為自己老了而擔憂。在格力電器工作,不用自己租房。我們現在正在組織實施一線員工一人一居室的“安居工程”,還是請新加坡方面設計的。
《21世紀》:但為什么還有人說格力是血汗工廠?
董明珠:因為有的人利益受到了影響,心里不好受。過去隨意可撈,現在機會沒有了;過去可以混飯吃,現在不行了;過去我們對干部的評價有時是拍腦袋,現在是量化考核,一對一面對面地談,你的問題、你的成績都明明白白,靠忽悠拿不到獎金了,這樣的人肯定不高興。
《21世紀》:格力推行股權激勵嗎?
董明珠:我們從來沒有研究過股權激勵,而是在股權分置改革的時候,對價要對給流通股,流通股東為了感謝經營者給他們創造了財富,愿意拿出里面一小部分來給我們經營班子,我們又把它普及到1000多人來享受這個待遇。
我們員工,包括我自己,從來沒有“給錢才干活”的想法。我研究的是企業怎樣才能持續發展,員工只要不離開格力,就會一生衣食無憂。我希望再過兩三年或三五年,一線員工年收入最低拿到十萬元。
《21世紀》:去年格力員工平均收入6.3萬,3年后要達到10萬元,增幅很大,但現在生產成本上漲很快,你如何實現目標?
董明珠:沒有問題,我們可以做到。2011年我們突破800億元銷售額的時候,有9.6萬名員工;去年我們銷售額1200億,只有8萬人。我通過人均效率的提高,通過產品品質保證和各種渠道成本的降低來實現目標。
不要以為售后服務好企業就好,售后服務好的企業成本也高。我們的產品有品質保證,可以不用售后服務。通過改善管理模式而降低的消耗和成本,可以給員工帶來待遇的提升。我們去年1000億的物料,損耗率僅0.13%,這是我們利潤很大的增長點。
《21世紀》:你已年近60,萬一國資委讓你退居二線,格力是否還會按照你鋪設的道路前進?選接班人的標準是什么?
董明珠:格力電器現在是一個上市公司,按照公司法運轉。但我真的希望有人能夠盡快接上來。對我個人來說,退下來比不退下來要輕松、舒服很多。2001年我當總經理的時候,惟一想做的事就是培養接班人。擔任這個職務的人,首先要敢于犧牲自己所有的利益,不能有一點私心雜念;他的思維、判斷、決策能力也要考慮。企業發展最終要靠制度和文化建設。格力這么多年都在研究如何打造百年企業,因此接班人肯定不是一個問題。
“沒有實體經濟,要互聯網干什么?”
國家發展最終還是要靠實體經濟,金融只是服務工具。
《21世紀》:現在不少實體企業熱衷搞資本運作,但格力卻23年堅守實業,你們的信心和動力來自何處?
董明珠:每個人都有目標,有的人追求短期利益。現在經常有人發布財富榜,我對此有意見,一味追求財富,把人性的善良毀掉了。
我們當年做企業的時候只拿那么一點錢,也沒有感覺自己很委屈。術業有專攻,我們不是干撈資本這行的。也許我們一夜之間也可以賺很多錢,但這樣會把心態搞壞。做實業很辛苦,要腳踏實地、一個螺釘一個螺釘地干,一旦心飛掉,就飛不回來了,回頭做辛苦的事就不行了。國家發展最終還是要靠實體經濟,金融只是服務工具。
《21世紀》:去年底,你與小米的雷軍有一個10億元的豪賭,你現在仍然認為自己會贏嗎?
董明珠:當然,我們肯定贏,贏在我們引領了空調行業。除非有一天小米也引領了行業。現在大家都在講互聯網思想,我認為互聯網是一個工具,它提高了我們的效率,改變了我們工作和生活的方式。小米手機是利用互聯網的平臺進行營銷而已。它比別的手機多了什么功能,有什么技術優勢?沒有。小米就是跟格力一樣,是在互聯網上賣東西。
《21世紀》:互聯網和傳統實體產業能否相互融合,互相促進?
董明珠:互聯網是通過計算機和電信的融合發展、升級而實現的。比如借助互聯網技術,我們可以在珠海監控全國所有格力中央空調的使用情況。再比如,格力去年銷售收入1200億,如果不利用互聯網技術進行管理,就需要有上萬人做財務賬,這是不可想象的。互聯網像一個蜘蛛網一樣,有落腳的地方才能支撐網絡,沒有落腳點這個網就不存在,這兩者是一個兼容、互相促進幫助的關系。沒有實體經濟,要互聯網干什么?(來源 中國家電網)
4月14日,在青島萬達艾瑪酒店,沉寂了一年時間的劉耀平重新回歸...
家電中國網:老板電器作為中國廚電行業的第一品牌,售后服務是如...
Copyright © 2013 Power By Eforces All Rights Reserved 遼ICP備2025046929號 網站建設:易勢科技
家電中國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