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蘇寧的步調,蘇寧將在國內一二線城市快速落子超級店。除了北京,在上海、南京、廣州三座城市將另有3家超級店本月開業。蘇寧超級店計劃今年開設20家,三年內開設400家。
和傳統店面相比,超級店的店面面積更大,達到1.2萬平米以上,SKU超10萬,產品出樣超40萬。經營范圍也突破了家電這一領域,擴展到百貨、日用、虛擬等多種業態。超級店還將改變傳統店面的推導式銷售為體驗式銷售。
超級店被認為是蘇寧“去電器化”戰略的正式落地,蘇寧為什么要開設超級店?為什么要開辟家電之外的品類?從蘇寧不甚樂觀的半年報業績來看,現有家電銷售模式正越來越難以拉動業績增長,因此不得不尋求業績新的增長點。
中報業績雙雙大幅下滑
上周蘇寧國美兩家的半年報業績幾乎可以用慘烈來形容,蘇寧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7.54億元,同比下跌了29.11%,國美更是虧損達5億元。
有媒體指出,這是蘇寧自上市以來凈利潤首次下跌,也是國美上市以來的首次虧損。
兩家財報披露,蘇寧2012年上半年可比店面(指2011年1月1日當日及之前開設的店面)銷售收入同比下降了10.38%,國美則是同比下滑了28.72%。
以蘇寧為例,在其四種店面類型中,占據了大部分收入的旗艦店和中心店分別萎縮了10.29%和10.09%;而精品店和縣鎮店分別萎縮了13.34%和8.99%。
蘇寧與國美雙方在談到業績大幅下滑原因時,都談到了國內國際外部經濟環境不佳、家電消費刺激政策過早透支需求、房地產收緊政策影響家電產品消費、電商投入加大等因素。然而,其背后的原因恐怕不止這些“偶然性”因素,而是預示著整個家電零售業態已經難以獲得持續增長。
“感冒”全部由于家電制造企業傳染?
美的營收同比下滑37.15%;小天鵝營收同比下滑54.04%,凈利潤同比下滑22.87%;四川長虹(微博)凈利潤同比下降36%;春蘭凈利潤同比下跌42.55%;萬家樂凈利潤同比下跌48.1%。8月份,家電企業半年報相繼出爐,一連串的下滑數字令人感到陣陣寒意。
當然,也并非所有企業業績都出現下跌,少數寡頭企業營收與利潤依然增長強勁,家電企業已成分化之勢。
這一批上漲企業中,格力海爾領銜。青島海爾營收同比增加6.31%,凈利潤同比增長21.26%;格力電器營收同比增加20.04%,凈利潤同比增長30.06%;康佳營收同比增長2.53%,凈利潤同比增加105.88%;海信(微博)營收同比增長2.72%,凈利潤同比增長11.03%;澳柯瑪營收同比增長2.43%,凈利潤同比增長140.12%;科龍營收同比下滑7.15%,凈利潤同比增長32.90%。
整體來看,據海通證券報告,23家家電A股上半年營業收入同比下滑4.30%(剔除美的后增長7.08%,美的因重大事項重組已停牌),其中白電收入下滑8.42%(剔除美的后增長9.63%)、廚電、黑電上半年收入分別同比增長0.27%、4.58%。
上半年歸屬于母公司凈利潤同比增長13.51%,白電、廚電、黑電上半年凈利潤增速分別為18.87%、0.76%、-6.67%。
相比而言,蘇寧國美兩家一家凈利下跌近30%,一家虧損達5億元,表現是弱于家電大盤的。可以猜想,這兩家企業業績不佳不僅僅是因為家電制造企業感冒傳染,還有其他原因。
家電零售自身成本優勢不再
不斷攀升的開店成本直接導致了兩家店面利潤空間被啃噬。
蘇寧在其半年報中披露,在上半年的各項銷售和管理費用中,除了運雜費同比下降0.09%,其余各項費用均呈上漲之勢。其中租賃費上漲幅度最大,漲幅達到1.2%,達到22.36億元,已經占到主營收入的4.81%,成為開銷費用最大的一項。
其次是人員費用,為19.2億元,占到主營收入的4.13%。而包括租賃費和人員費用在內的各項費用合計占到主營收入的13.96%,同比上漲2.9%。
據了解,按行規,租售比超過3.6%后,實體門店就容易發生虧損。而蘇寧4.81%的比例已經大大超過警戒線。
事實上,租售比觸紅線并非今年上半年獨有,公開數據顯示,蘇寧國美兩家的租售比一直呈上升之勢。蘇寧的租售比2006年2.72%、2007年2.61%、2008年3.77%、2009年 3.67%、2010年3.52%和2011年3.91%。國美的租售比2006年為3.52%、2007年3.7%、2008年4.36%、2009年 4.67%、2010年3.9%、2011年4.38%。
而蘇寧國美兩家也早于今年一季度起掀起“關店潮”,即關閉低效和不賺錢門店。雙方半年財報顯示,蘇寧上半年置換/關閉連鎖店面74家,國美關閉低效門店45家。
廠家自建渠道、電商等新渠道崛起
9月5日,一家國內牛仔服裝品牌負責人在微博中宣布將退出京東平臺,理由是對京東舉辦的送券促銷活動由商家埋單表示不滿。
事實上,渠道商打價格戰,供應商從來都是被拉著一起割肉的,渠道商與供應商的博弈一直存在。
供應商的產品銷售如果過于依賴某家渠道商,就會被掐住咽喉,在議價談判中處于被動的不利地位。家電觀察家劉步塵認為,供應商一般要守住35%的底線,即產品通過大渠道的產品銷售收入不能占到其產品總收入的35%以上,如果達到35%,就會受制于人。
家電制造企業為擺脫對蘇寧、國美等渠道商的依賴、加強自身對供應鏈終端的掌握能力,近年來一直在謀求自建渠道或開拓其他新渠道。
以海爾為例,其發布的半年報業績中,上半年海爾渠道綜合業務在其產品銷售結構中的增幅最大,營收達到48億元,同比大漲了45.85%。
財報顯示,截至2012年6月30日,青島海爾的縣級市場專賣店網點達到7500多家,覆蓋了全國近100%的縣;全國專賣網點總數達到了約3.5萬家。
2008年起,海爾控股家電零售企業日日順電器,使其成為海爾集團在國內三、四級市場擴大品牌銷售的主要渠道。
說到自建渠道,不得不談格力,在家電行業的終端零售市場上,格力電器可以說是自建渠道的首創者。而格力電器在全國已建立了3萬多個銷售網點,專賣店約1萬家,這些專賣店給格力電器提供了絕大部分的收入。格力在海外也開設了多家銷售公司以及500多家專賣店。
美的電器目前在全國設有30個冰箱中心、33個洗衣機中心、34個區域暖通銷售公司、46個區域制冷銷售公司、制冷綜合專賣店累計約1.1萬家。美的計劃到2015年,美的小家電專賣店數量將達到15000家,銷售網店將達到10萬家,其中增長最多的將在三四級市場。
康佳也對新浪科技表示,康佳目前通過蘇寧國美渠道的銷售收入占其總銷售收入的比例僅為20%-25%,同去年相比略有下降。
除了家電制造企業自建渠道,不斷興起的電商渠道也在“稀釋”著蘇寧國美的地位。家電觀察家于清教指出,家電零售企業開拓新品類就是為了通過擴大經營范圍增加渠道掌控力。
轉型謀求新增長點
對于超級店的意義,蘇寧官方用“實體店的第三次戰略轉型”來形容。據了解,此前蘇寧店面形態經歷過兩次轉型,第一次是從單一空調轉向綜合電器類,第二次是從傳統家電為主轉向3C、傳統家電并重。
今年全國兩會上,蘇寧董事長張近東公開提出“去電器化”目標,表示要做“沃爾瑪+亞馬遜”,今后不只是賣電器。
嚴格意義上說,其實不能叫“去電器化”,只能說是“超電器化”。因為家電產品依然會是蘇寧的看家主業。據蘇寧副總裁金明介紹,蘇寧超級店家電與非家電類的出樣占比是1:1,家電與非家電銷售收入的占比預計是7:3或6:4。
蘇寧易購最早試水蘇寧的“去電器化”,之后是蘇寧旗下樂購仕門店,樂購仕已先后在南京、上海、北京開業,主營產品涵蓋3C家電、動漫游戲、玩具模型、樂器等多種業態。而超級店則是第三步。為此,在今年年初,蘇寧已經成立了百貨、日用品、圖書、金融、虛擬產品等五大采銷中心。
蘇寧并不是突破電器品類經營的第一家家電連鎖企業,2010年5月和10月,國美開設了兩家體育品類門店。該門店上線初衷本在進軍體育用品市場,但隨后只存在一年多,兩家門店就于2011年9月和2012年1月關閉,曾經“五年百店”的豪邁計劃破產。
分析人士認為,同樣是零售業,但是體育用品行業與家電行業經營模式上存在極大差別。國美在家電領域憑借多年的積累,掌握了很多議價權,但在體育用品行業議價權的優勢不再。有報道稱,國美體育高管曾紛紛因“對前途失去信心”而出走。同樣,作為以家電為看家優勢的蘇寧,在進軍其他品類時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
另外,蘇寧在線下做“百貨”并非能確保足夠利潤,今年半年報顯示,百貨企業表現并不盡如人意。百貨企業面臨著門店數量的過剩、消費者被電商分流、經營成本的上升等風險。
據北京市商務委監測顯示, 2012年1至6月,全市535家重點流通樣本企業累計實現商品銷售額1835.9億元,同比增長11.7%。監測的65家重點百貨企業,上半年增長僅5.9%,銷售呈現負增長的商家超過30%。
不過,蘇寧電器副董事長孫為民(微博)解釋“蘇寧并不是做廣義上的百貨”,只是由家電向家居、家用、家飾領域延伸,因此是“零售業里綜合性的專業店”。
4月14日,在青島萬達艾瑪酒店,沉寂了一年時間的劉耀平重新回歸...
家電中國網:老板電器作為中國廚電行業的第一品牌,售后服務是如...
Copyright © 2013 Power By Eforces All Rights Reserved 遼ICP備2025046929號 網站建設:易勢科技
家電中國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