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24-70L II的第一次見面,讓我覺得這有點丑
第一眼看到佳能EF 24-70mm f/2.8L II USM,讓我有一種這是24-105L升級的感覺。昔日24-70L威猛的遮光罩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短小的遮光罩,同時鏡筒長度也縮短了。因為曾經的24-70L鏡頭全收起時是在70mm端,所以大遮光罩并不會在鏡頭全收起時擋住光線。而且24-70L的遮光罩是安置在外部鏡筒的前端并不會隨著變焦而移動,所以盡管也是外變焦,但是因為遮光罩的遮擋,老24-70L整體外形還是很威猛的。顯然,24-70L II終于將鏡頭全收起的焦距定格在了24mm端,遮光罩也安置在了前端的內部鏡筒上,隨著變焦前后移動。這樣的后果就是使用起來的觀感真的像24-105L一樣,并不好看。
佳能EF 24-70mm f/2.8L II USM
新款24-70L鏡頭同樣是外變焦設計
短小遮光罩上的鎖扣
此外,遮光罩上多了一個鎖扣,這個設計多見于現在鏡頭的遮光罩上,尼康24-70和大竹炮的遮光罩都有這個鎖扣。也許這是遮光罩未來發展的趨勢,但是以我身邊的記者朋友舉例,這樣的設計往往會因為誤碰鎖扣而讓遮光罩更容易丟失。我覺得這樣的鎖扣不應該突出于遮光罩外表面,而應該是內陷設計。
82mm口徑已經不可逆轉,佳能濾鏡黨只能認命了
在外觀上另一個改變就是鏡頭變胖了。這主要是因為佳能終于將24-70L的77mm口徑升級到了24-70L II的82mm口徑。這樣帶來的好處主要是邊緣成像和暗角抑制會更好,而不好的結果就是,大三元真的沒辦法匹配同款濾鏡了。曾經濾鏡是攝影師最常用的工具之一。各家的大三元也往往都是統一77mm口徑以保證濾鏡可以通用。但是佳能16-35F2.8L II發布時已經打破了這種統一,82mm口徑成了佳能新的標準。那時因為濾鏡問題,我在16-35L和16-35L II的選擇上竟然更加傾向于選擇老產品。
82mm將成為佳能大三元新標準口徑
24-70L II的發布,終于讓82mm口徑成為了最高標準。目前大三元中16-35L II和24-70L II都是82mm口徑,而70-200F2.8L IS II(小白兔)則仍然是77mm口徑。從濾鏡使用頻率來說,16-35L II和24-70L II都要遠多于小白兔,所以佳能大三元用戶將濾鏡升級為82mm口徑已經成為了必然。在24-70L II之后如果再因為濾鏡口徑問題選擇老款16-35L和24-70L就太過時了。現在就讓我們在小白兔上裝個濾鏡轉接口吧,因為可預見的是小白三兒肯定也會是82mm口徑的。
相比起不太常用的LOCK鍵,我更希望能感到工藝的提高
因為24-70L II并沒有搭載大家希望的防抖功能,所以在鏡頭左側還僅僅是有一個AF/MF切換鍵,這與24-70L并無二致。但是在鏡頭右邊卻多了一個LOCK鍵。顯然這是在鏡筒縮起來的時候鎖定鏡筒伸縮用的,防止鏡筒自然滑出。但是作為一個24-70L的老用戶,盡管我的24-70L用了4年多,但是從來沒有因為鏡頭垂直向下而滑出,而且在頂級變焦鏡頭上,鏡頭滑出是絕對不應該出現的。
防止鏡筒滑出的鎖扣
當然,也許大家可以認為這樣的LOCK鍵有比沒有好,如果因為怕鎖定鏡頭而在突發時間前沒有及時變焦拍攝,用戶可以自己選擇鎖與不鎖,那么筆者建議還是將這部分成本節約下來,用于提高鏡筒制造工藝,提高鏡筒的防滑出性能吧。
綜上而言,EF 24-70mm f/2.8L II USM相比前作有了如下變化:1、鏡頭變短、變胖。2、24mm端為收起狀態。3、遮光罩變小并安裝在內鏡筒前端。4、多了一個防止鏡筒滑出的LOCK鍵。從這些變化而言,作為一個老款24-70L的用戶,我使用新24-70L II時沒有明顯的感受不同。老款24-70L用戶不用擔心使用不習慣。
分辨率方面提升到了用戶心坎上
廣角端完勝老款24-70L,能讓風光片更清晰
作為大三元中一般人選擇的掛機鏡頭,24-70的焦距雖然無甚特點,卻最為實用。但是設計的困難往往造成成像偏軟和難以實現內變焦等問題。實現內變焦這件事從目前看來還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是改善畫質卻是佳能用戶一直的呼聲。
對于使用老24-70L的用戶來說,24mm端偏軟是佳能用戶心中塊壘。而這次24-70L II的發布也著重解決了24mm端成像偏軟的問題。于此,筆者也帶著這支鏡頭配上EOS 5D3去了三年前去過的冰海邊,重溫一下用24-70拍攝冬天海邊的感受。
24mm F2.8
海邊往往都是大場景,使用24mm端的機會很多。上圖是一張使用24mm和F2.8光圈拍攝的照片。從靠近中心和邊緣的兩處100%截圖來看,銳度還是不錯的。雖然沒有直接和老24-70L做對比,但是以我多年使用老24-70L的感受,新款鏡頭在24mm端全開光圈的提升是能看得到的。
24mm F8
在另一個場景我使用24mm和F8光圈拍攝,同樣在拍攝的原圖中我截取了中心和邊緣兩處位置。從100%截圖來看,光圈縮小后相比F2.8光圈下帶來的提升還是有的。從這一點我覺得,佳能新款24-70L II最大的進步就是提高了24mm端最大光圈下的銳度。
我們將鏡頭帶回評測室,通過評測室測試結果來看,也應證了在實際使用中的感受。在廣角端,全開光圈時已經達到了3500線以上,分辨率水平隨著光圈收縮緩步提升。在F4時達到峰值,最高可達3987線。隨著光圈縮小,在F11時有明顯下降,F16以下受到衍射影響,分辨率已經跌倒3000線以下了。這樣的分辨率曲線很符合現在制造鏡頭的流行趨勢。
廣角端中心分辨率
若干年前,一提到鏡頭的最佳分辨率所在光圈總會提到F8。隨著鏡頭技術的發展,目前鏡頭設計上傾向于將最大光圈就設計為最佳分辨率。這樣的設計往往是在F11以下就會出現分辨率一瀉千里的情況。不過我們最常用的光圈就是最大光圈到F11這個區間,所以這樣的設計更加實用。
廣角端邊緣分辨率
此外從邊緣分辨率來看,24-70L II的邊緣畫質確實也得到了提升。這主要得益于口徑的增大。實際測試后,廣角端邊緣大光圈下分辨率一直都在3000線以上,直到F16的時候開始明顯下降。因為在小光圈時邊緣的光量會增加,所以邊緣分辨率在F5.6和F8時達到最佳分辨率。
所以總體來說,在廣角端全開光圈已經有了不錯的分辨率效果,從F4一直到F8都有非常高的分辨率。不論使用最大光圈拍攝室內的大場景,還是用F8這樣小光圈拍攝風光的,都能夠有很好的表現。廣角端的銳度提升是老24-70L用戶能夠直觀體會的。
70mm端沒明顯改變,或許是因為老款24-70L已經足夠好
說過了廣角端分辨率,再說說70mm端的。老款24-70L的70mm端成像就明顯好于24mm端。根據自己實際使用感受來說,新款的24-70L II并沒有在70mm端有多大提升。不過這也說明了原本老24-70L在70mm端的表現不錯。從實際拍攝效果來看,也是如此。
70mm F8
從海上石雕的拍攝表現來看,銳度雖然不如24mm端好,但是多數細節還是得到了保留。這樣100%截圖的效果已經不錯。
70mm端中心分辨率
70端邊緣分辨率
實驗室評測的結果表示,70mm端從最大光圈F2.8開始到F8都能夠達到3500線以上,邊緣分辨率在F5.6到F11時也能達到3000線。雖然表現沒有24mm端突出,但也是不錯的成績了。
分辨率測試總結:
佳能EF 24-70mm f/2.8L II USM在24mm端有很好的分辨率表現,70mm端稍遜一些。這樣的測試結果已經達到頂級變焦鏡頭的要求。相比前作24-70L來說,最大光圈和廣角端分辨率的提升是顯而易見的,老24-70L的分辨率短板在這支新鏡頭身上得到了彌補。
廣角畸變明顯,作為頂級鏡頭應有提高
海平面是有一個自然的弧度的,在用廣角端拍攝大海時,如果我們將海平線放在畫面的下1/3線時,也許會因為鏡頭的畸變而消失,甚至因為鏡頭畸變而讓海平線成為向下彎曲的弧形。
從實際拍攝效果來看,24-70L II的廣角桶形畸變已經讓這個弧線消失了,可見在廣角端的畸變還是不小的。
24mm拍攝海平線
上圖中我在日出前拍攝海平線,結果海平線已經有向下彎的感覺了,而且在畫面邊緣的紅螺塔也有變形。
24mm端畸變測試
通過實驗室評測,我們也不難發現24-70L II的廣角桶形畸變是非常明顯的。雖然變焦鏡頭的畸變很難控制,但是對于這樣一支頂級變焦鏡頭來說,筆者還是希望能夠在廣角端拍攝到橫平豎直的效果。
說過廣角端再說說長焦端。一般來說一支標準變焦鏡頭的長焦端畸變都是比較好控制的。24-70L II的實拍表現也是如此,另一張用70mm端拍攝的海平面似乎可以說明這個問題。
70mm端拍攝海平面
在上圖中,大海呈現出了一種自然的弧度。可見70mm端的畸變是很好的。
通過實驗室數據我們再來驗證一下。
70mm端畸變測試
在實驗室拍攝的結果來看,70mm端也是有可見的輕微畸變。這樣的畸變也許會對拍攝建筑或者翻拍時遇到一些小問題,對于我這樣日常拍攝風景和人文的人來說,基本上沒有什么影響了。
畸變測試總結:
對于佳能EF 24-70mm f/2.8L II USM來說,廣角端的桶形畸變過于明顯,而長焦端的枕形畸變則在可接受的范圍內。目前多數佳能單反相機都有鏡頭矯正功能,建議使用佳能全幅單反相機的用戶對這支鏡頭使用鏡頭校正功能,已達到更好的拍攝效果。
暗角的出現有人歡喜有人憂,知道何時消失就好
照片的四角失光又被成為暗角。很多攝影記者對于暗角有一種特殊的喜好,這樣的攝影記者我身邊就有不少。不過對于一支鏡頭來說,無暗角才是王道。作為老款24-70L的升級,24-70L II也將消減暗角作為自己的主攻方向之一。從77mm口徑升級到82mm口徑也有這方面的原因。
F2.8光圈時低影調照片暗角尤為明顯
從上圖實際拍攝來看在廣角端全開光圈暗角還是很明顯的。對于影調偏低調的照片來說,這樣的暗角也許有助于對于拍攝意圖的表達。
F8光圈暗角基本消失
將光圈收縮到F8時,暗角幾乎就消失了。所以對于拍攝大場景風光來說,只需要收到F8就可以消除掉暗角。下圖是24mm焦距F8光圈拍攝的效果。從圖中不難看出暗角已經非常淡了。
在實驗室里,我也做了暗角的測試。
F2.8光圈 左圖為24mm端,右圖為70mm端
F4光圈 左圖為24mm端,右圖為70mm端
F5.6光圈 左圖為24mm端,右圖為70mm端
F8光圈 左圖為24mm端,右圖為70mm端
F11光圈 左圖為24mm端,右圖為70mm端
F16光圈 左圖為24mm端,右圖為70mm端
F22光圈 左圖為24mm端,右圖為70mm端
從實際測試結果來看,佳能24-70L II在廣角端,當光圈縮小到F8以下時,暗角就幾乎消失了。而在長焦端暗角在F5.6以下就幾乎消失了。
暗角測試總結:
要不要暗角,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而我能做到的僅僅就是告訴各位攝影達人,佳能EF 24-70mm f/2.8L II USM在廣角端暗角會在F8消失,在長焦端暗角會在F5.6消失。如果喜歡暗角就盡量用大光圈,如果不喜歡自然要用到F8。
抗眩光能力一般,但是眩光好看
提到抗眩光能力,不得不從老款的24-70L說起。在我使用24-70L的那些年,經常會拍攝一些逆光的照片。老款24-70L的眩光似乎不可避免。在同一時期,只有適馬的24-70F2.8鏡頭有很好的抗眩光表現(貌似適馬鏡頭的抗眩光表現都很不錯,新出的35F1.4也是如此)。不過佳能老款24-70L的眩光還是很漂亮的,所以我也常常利用眩光進行創作。
時至今日,當我拿到新的24-70L II時,發現眩光依然是存在的。不過好在眩光的形狀依然比較好看。
在海邊拍攝逆光的時候這樣的情況還是比較容易出現的。
在圖像頂部中間位置可以看到明顯眩光
稍稍改變拍攝角度就可以消除眩光
如果不喜歡,其實稍稍改變角度就能夠消除眩光。
在實驗室中,筆者也對24-70L II的抗眩光能力做了測試。在極限環境中,能夠清晰看到眩光的形狀。
這支鏡頭眩光形狀還是挺好的
上圖中可見,佳能24-70 L II的眩光形狀還是很好看的。這樣的結果在我看來完全可以接受。
抗眩光能力測試結果:
還是那句話,既然眩光不可避免,至少也要眩得好看。佳能EF 24-70mm f/2.8L II USM基本做到好看這一點。在拍攝逆光場景時,如果出現眩光,我們可以借由目前單反相機都有的實時取景功能來看眩光的實際效果,在最滿意的時候按下快門也許會來的比沒有眩光更加精彩。
評測總結:
作為佳能大三元的新力軍,也是最為常用的掛機鏡頭。在我評測佳能EF 24-70mm f/2.8L II USM時更多地考慮的不是這支鏡頭怎么樣,值不值得購買。因為購買EOS 6D、EOS 5D MARK III或者EOS 1D X的用戶我一定會推薦購買新的EF 24-70mm f/2.8L II USM鏡頭。所以這篇文章的立足點就是對于我這樣的老24-70L用戶是否應該進行升級。
在我看來應不應該升級的答案是肯定的。首先,佳能在未來勢必會加速82mm口徑的普及,即使F4光圈系統仍然保持77mm口徑,至少佳能大三元也會都升級到82mm。對于追求畫質的人來說,大三元是基礎,那該升級就升級吧。其次,老款24-70L鏡頭確實在廣角端全開光圈時有畫面銳度不好的問題,佳能EF 24-70mm f/2.8L II USM也確實解決了這個問題。再次,從需求者心理的角度來說,就算之前用24-70L覺得還不錯,在新的佳能EF 24-70mm f/2.8L II USM出現后也會覺得舊的沒有新的好。所以,該換就換吧。
目前佳能EF 24-70mm f/2.8L II USM售價在12250-13000左右,從價格來說,作為一個老佳能用戶我覺得還是有些貴的。如果這支鏡頭能夠降到12000以下,乃至11000左右就可以毫不猶豫出手了。
優點:
分辨率表現出色
邊緣成像有提升
頂級鏡頭的做工
缺點:
外觀沒有老款鏡頭威猛(個人主觀)
廣角端畸變仍然需要提升
沒有防抖功能
下面放出一些實拍樣張
70mm F8
61mm F8
26mm F2.8
70mm F2.8
24mm F8
24mm F8
24mm F8
70mm F8
57mm F8
70mm F8
24mm F8
24mm F8
24mm F8
4月14日,在青島萬達艾瑪酒店,沉寂了一年時間的劉耀平重新回歸...
家電中國網:老板電器作為中國廚電行業的第一品牌,售后服務是如...
Copyright © 2013 Power By Eforces All Rights Reserved 遼ICP備2025046929號 網站建設:易勢科技
家電中國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