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扎克伯格——如果你問這個念起來有些拗口的名字是誰,那就證明你實在落伍了。7年前,由他創辦的Facebook網站開啟了社交網站的新時代。目前,Facebook的估值超過千億美元,剛剛當選《時代》周刊年度人物的扎克伯格被人視為繼比爾·蓋茨之后的新傳奇。
看到扎克伯格或者比爾·蓋茨的成功,很多人首先將此歸結于一個理由:這些人都是不世出的奇才,和普通百姓似乎沒多大關系。不過,稍微關注下扎克伯格們的成長經歷,你會發現,在他們年少成名的背后都有相當長的準備期。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不同階段的故事,都折射出我們身邊的許多東西。
最近,伴隨“錢學森之問”被高調關注,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成為中國教育界炙手可熱的目標和現象。我想,無論拔尖創新人才如何界定,扎克伯格、比爾·蓋茨等人的入圍都不會引起太大爭議。梳理一下他們的成長歷程,對中國的創新型人才培養肯定有所啟發,至少算得上“他山之石”吧。
●發現興趣,保護好奇心
當扎克伯格從小在醫生父親的私人診所搗騰計算機時,他似乎便迷上電腦網絡,而且表現出強烈的興趣。于是,關注到孩子興趣的父親開始教給他計算機語言,那時扎克伯格正在念小學。看到孩子對于網絡的好奇心不斷增長,父親便在他11歲時特意為他請來軟件工程師做家教。
相比扎克伯格們,中國的學校和家庭更在意想方設法提前讓小學生儲備知識,孩子們一撥接一撥地加入“提前學習”的隊伍中,在“不輸在起跑線上”的迷信中難以自拔。父母和老師很難發現孩子的真正興趣,特別是難以營造保護好奇心成長的環境。我們請家教,但肯定不是軟件工程師,更多的是請奧數老師。畢竟,掛鉤小升初的奧數讓無數家庭欲罷不能。
其實,在數學和計算機領域天賦極佳的比爾·蓋茨,小時候也沒泡在奧數題海中。從他的傳記更多看到,那段時間,思維敏捷的外祖母經常帶著他玩各種益智游戲,打橋牌、下跳棋、講故事,律師父親和教師母親則帶他參加朗誦比賽和青少年俱樂部的活動。
培養拔尖創新人才,首先需要營造發現興趣和保護好奇心的土壤。當孩子和家長的精力大量糾結于知識積累和應付升學時,許多孩子寶貴的好奇心被無情或善意地扼殺。為什么奧數被人視為“黃賭毒”或“反革命”?奧數本無罪,但充當升學工具后便被動地扮演了扼殺兒童好奇心的刑具。
●多樣性的教育選擇
在選擇中學時,扎克伯格和比爾·蓋茨都有共同的一點:就讀于當地私立名校。
請允許我簡要介紹下兩所名校特點:扎克伯格就讀于新罕布什爾州境內的菲利普愛斯特學校。這是美國最著名的私立寄宿制中學之一,據說這所學校獲得的捐款資金接近10億美元,擁有全球最大的中學圖書館和先進的計算機設備。比爾·蓋茨就讀的湖濱中學是一所專收男生的私立中學,該校環境優美,學風濃厚,教學嚴謹,也是西雅園收費最高的一所學校。
教育的活力在于選擇,特色鮮明的多樣性是教育活力的源泉。從教育發達國家的經驗可見,相比公立校更多地致力維護教育公平均衡的底線責任,私立校在教育創新和辦出特色上更具優勢。扎克伯格和比爾·蓋茨的成功或許證明了這點。其實,比爾·蓋茨的父母在選擇公立校或私立校曾猶豫過,他母親就是一所公立名校的老師,最終在征求孩子意見后,把比爾·蓋茨送進這所私立名校。另外一個現象是,包括楊振寧等多位大師級人物,民國時期就讀的學校幾乎都是私立學校。
然而,由于歷史和現實的種種原因,在公立校“一家獨大”的中國教育,民辦教育發展仍處于“鼓勵和支持”的地位。今天,培養拔尖創新人才需要重新審視現行教育發展格局,“一家獨大”、“千校一面”、“層級森嚴”并不適合創新人才培養。要想人才培養機制創新,教育管理體制創新勢在必行。立足當下,激活公辦校的特色辦學動力,開創“校校精彩”的教育新格局,為具有不同發展潛質的孩子提供多樣的選擇機會,將是為拔尖創新人才打好基礎的重要環節。
●奠定一生根基的中學教育
一位教育傳媒界的資深專家告訴我:在北京,對于一個人的教育背景,比起曾經就讀的本科院校,他更關注對方畢業于哪所中學。
而看到扎克伯格和比爾·蓋茨在中學階段的出色表現,你會感慨良好的中學教育對于一個人的一生影響如此之大。
在湖濱中學,比爾·蓋茨進一步發揮其數學天分,并迷上了付諸一生經歷的計算機。《比爾·蓋茨全傳》如此描述,“湖濱中學簡直是一種上帝的恩賜。”在這里,他做成了他的第一筆商業交易,創辦了他第一家贏利的公司,并找到了一伙與他一樣的計算機天才小子。
和比爾·蓋茨類似,讓扎克伯格一舉成名的社交網站Facebook,其理念和模式都能在菲利普愛斯特學校的文化中找到雛形。作為美國中學名校,菲利普愛斯特學校最為人稱道的是其獨特的授課模式,該校大多數課堂10人左右,師生圍成一圈進行討論分享。事實上這種鼓勵人們互動交流的理念正是社交網站的立身之本。而Facebook本意為“花名冊”,扎克伯格最先就是把母校的學生花名冊搬上網絡,隨后才逐漸演變為即時交流的互動平臺。
無論比爾·蓋茨還是扎克伯格,事業成功的根基很大程度歸結于中學教育,特別是最精彩的創新點子都出自中學階段,而不是大學。巧合的是,兩人都是哈佛大學的肄業生。
中科大原校長朱清時教授說過,中國教育有個誤區,認為知識多,創新能力就強。其實,創新能力不等于知識多,往往年輕人知識不多的時候最有創新能力。
今天,國內中學,特別是不少重點中學,紛紛將升學作為中學的首要使命,類似創新實踐、社會活動、興趣培養等內容基本上都服務于升學大計。然而,真正的創新型人才,其創新能力往往是在中學階段培養的。目前,包括北京多所中學名校都推出多個旨在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實驗班。此舉出發點是很好的,但在實際運作當中需要提防陷入升學的功利怪圈,真正通過這些實驗挖掘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創新人才培養爭取更大空間。 羅德宏
北京晨報教育周刊新推“德宏觀教”欄目,由晨報首席記者羅德宏主筆,歡迎讀者反饋意見或提出建議,郵箱地址:luodehong@126.com">luodehong@126.com;
4月14日,在青島萬達艾瑪酒店,沉寂了一年時間的劉耀平重新回歸...
家電中國網:老板電器作為中國廚電行業的第一品牌,售后服務是如...
Copyright © 2013 Power By Eforces All Rights Reserved 遼ICP備2025046929號 網站建設:易勢科技
家電中國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