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曾經獨霸江湖的制造業巨頭正在陷入日益糟糕的境地。專家指出,正是全球制造業的新時代拋棄了它們。那么,制造大國中國的企業們該從這些同行們的失敗中學到什么,從而未雨綢繆應對新時代呢?
“現在早已不是僅僅談制造的時代了。” 全球增長咨詢公司Frost &Sullivan分析師曹寅向《中
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全球制造業的嶄新時代已經到來,這個新時代不再僅僅專注于質量、價格,創意以及系統化應用取而代之成為最主要的考量目標。“質量和價格當然重要,但所有僅僅在質量和價格上占據優勢的企業,都不再適應這個時代。”
看起來,的確如此11月1日,日本電子巨頭
松下發布預虧公告,預計本財年公司凈虧損4200億日元(約合54億美元),創下公司近10年來業績新低。報告期內松下營業利潤476億日元,與去年同期的1690億日元相比,減少71.8%。稅前總計虧損1593億日元,而去年的數字是盈利1446億日元。
此外,
東芝、
日立、
索尼、
夏普也未能幸免巨幅虧損。 2011年第一財季(4月-6月)業績報告顯示,東芝營業利潤為41.2億日元,同比下滑87.8%;日立第一個財政季度盈利只有29.3億日元,同比大跌96.6%;索尼第一財季凈虧損達到了155億日元;夏普第一財季營業利潤年比大跌84.4%。
在手機業,情形類似市占率一度高達全球四成的諾基亞2011年第三季度營收為89.8億歐元,和去年同比102.7億歐元下滑了13%,季度虧損額高達6800萬歐元,這也創了諾基亞有史以來營收虧損的新高。數據顯示,自蘋果公司2007年推出iPhone以來,諾基亞的市值已經下跌了大約66%。與此同時,是蘋果攻城略地式的增長。
在此輪多個制造業巨頭談及虧損的原因時,都談到了原材料價格上漲以及市場萎縮等客觀原因,但在專家看來,這并不是全部。
“從始于美國的次貸風暴,再到前景渺茫的歐債危機,金融動蕩給世界帶來的不僅僅是經濟下滑和對金融監管的反思,一個更有時代性的影響則是全球產業鏈的重構,以及制造業模式的轉變。”安邦咨詢研究員李浩向《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指出。
安邦咨詢首席研究員陳功也持相同看法。傳統意義上的制造業競爭將呈現出白熱化,最終決定力量則來自于理念、設計和品牌推廣。而一個占據產業鏈上端的企業將聚焦于產品設計和市場渠道的開拓,蘋果公司就是如此。
“制造業的歷史性變革已經成為難以逆轉的大潮,這對于任何一個國家都是如此,中國當然也不例外。”陳功表示。
既然中國不得不面對這一現實,那中國的企業可以從制造業
先鋒們的成敗中領悟什么呢?
“無論是日本產品還是諾基亞,其精細加工的質量是毋庸置疑的,但這已不足以使其立足市場。”曹寅指出,蘋果的產品不乏質量問題,但卻絲毫不影響其口碑與市場,這說明,這個時代制造業的主流價值觀已經改變。
曹寅指出,分析蘋果的產品可以發現,創意永遠是第一,同時具備強大的系統應用能力,它不再僅僅局限于單一的產品本身,而是延伸到與互聯網的交互、系統的應用,甚至是文化外延,蘋果的產品不再是冷冰冰的機器。“這些,都應該被中國制造企業所借鑒。”
事實上,有一些中國的企業已經開始行動。例如,
海信電視已經將觸角探及智能電視、互聯網電視。“目前市場還不太好,但這一定是方向。”曹寅指出。(李會)
來源:中國產經新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