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對現在這一代孩子講“紅太陽”,估計不會有人把它與長虹聯系在一起,但長虹留給我們這一代人的印記卻是鮮明的。二十幾年過去了,這個曾經肩負著民族使命的企業漸漸被人們遺忘。能夠記起長虹的人都會問長虹怎么了?
但也許這樣的轉變只在一念之間……
“紅太陽”從東升到西沉
作為我們這一代人,也許都不會忘記小時候“長虹紅太陽”那個耳熟能詳的廣告,也正是1984年到2004年的這20年間,長虹走在一條燦爛的星光大道上。
而老長虹人最愿提起的是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長虹主導的CRT電視價格戰,一舉將當時占據市場主導地位的日本品牌拉下銷量“神壇”。這一行為的推動者正是長虹前任掌門——倪潤峰。
就在宣布降價后的一個月里,長虹的全國銷量就翻了一番,到年底,市場占有率從22%猛增到35%,超過所有國際品牌,史無前例地成為中國彩電市場的銷售冠軍。
然而誰也不曾想到,昔日的“紅太陽”會轉瞬即逝。
從2001年7月開始,長虹彩電源源不斷地發往美國,由APEX公司在美國直接提貨。奇怪的是,一車車的彩電運出去卻沒能為長虹換回大把的美元,APEX公司的掌舵人季龍粉總是以質量不過關或貨未收到為借口,拒付或拖欠貨款。2004年12月末,長虹被美國APEX公司騙取4.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0億元),而2004財年的巨虧也有這次受騙的原因。
然而,更“悲劇”的命運還在等待著長虹。
2006年,長虹毅然將韓國歐麗安等離子公司收入囊中,完整擁有了等離子屏生產技術和核心專利。但縱觀當時的國內國際,各家電企業都在紛紛退出等離子。
當時,在長虹集團董事長趙勇看來,國內外各家電企業紛紛退出了等離子業務,長虹發展等離子的空間相當大。當長虹掌控等離子上游技術時,其它企業的等離子電視業務只能受控于長虹,即便該市場處于萎縮狀態,長虹仍可獨占鰲頭。
也正是為了這樣一個“別出心裁”的決定,長虹豪賭了20億美元。
但讓趙勇沒想到的是,液晶市場的迅速增長,使等離子市場迅速萎縮。專業市場調研機構奧維咨詢2009年12月公布的250個城市平板電視零售監測數據顯示,自2009年下半年以來,等離子電視機銷售量在平板電視的總銷量中占比低于5%,銷售額占比低于7%。這么小的市場份額,再好的東西也難有用武之地。
至此,國內彩電廠商再也沒有做等離子電視的了,僅僅剩下長虹,在國際市場上還有日本的松下。“然而,即便是松下,其等離子業務的產能也遠落后于其液晶面板的產能,將上游核心項目全部押在等離子上的,僅長虹一家。”國內著名家電專家劉步塵介紹。
被困中的趙勇角色
在長虹的這場等離子賭局中,有一個角色顯得至關重要,這個人就是趙勇。
“如果做平板電視,我們必須擁有上游核心技術,否則就不做!”這是趙勇一貫堅持的態度。
2004年7月,倪潤峰卸任長虹董事長,由趙勇接替。長虹留給這個繼任者的只有虧損37億元的彩電業務和奄奄一息的空調、電池等多元化業務。
為此,四川省政府、綿陽市政府在趙勇上任之初就對其提出的“三坐標戰略”,從政策、融資等方面都給予了巨大支持,一場總投資額超過200億元的“長虹重生”產業轉型從2005年拉開了序幕。
然而,長虹的大擴張背后則存在著不少隱憂。
此外,就技術來講,等離子極為耗電。按照歐盟的觀點,42寸PDP電視一年要消耗822千瓦時,而同尺寸的液晶電視只要350千瓦時,發展及應用等離子顯然與滾滾而來的低碳大潮不符。
各種因素的集合,最終導致了長虹的等離子項目在市場上表現欠佳。根據對全國432個城市4079家門店的監測,長虹2010年6月在液晶市場銷量份額為9.17%,等離子銷量份額為44.85%。其中,在其液晶產品中LED占比6.55%,其余為CCFL液晶電視。而海信LED占比就達到了17.2%左右。
等離子面板只能自己消化,這與長虹當初的想法可是相悖的。而且市場的快速萎縮,也成為長虹量產等離子面板時一推再推的最客觀的原因。
據了解,長虹最早宣布量產時間為2008年10月,但到今年1月,其第一期第一階段的量產才終于實現,其年產能108萬片如何消化又成為“頭疼”的問題,并且該生產線月平均良品率僅為80%,還沒有達到85%的“盈虧平衡點”,長虹仍處在“爬坡期”。
“等離子對于長虹而言將成為巨大包袱,此前全球等離子都處于低迷狀態,被市場嚴重邊緣化,下滑態勢表現非常明顯,等離子已經變成一個沒落的產業。而長虹執意進入等離子市場無疑是錯誤的選擇,20億美元投入之后,目前為止完全未給企業帶來任何效益,面板和等離子產品銷售無門,造成投資嚴重失誤。對長虹業績不會帶來良性循環反而起負面作用。”劉步塵認為。
重面液晶選擇
在等離子項目始終不能為公司帶來盈利時,長虹該如何選擇?
按照長虹新聞發言人劉海中的話說,長虹多媒體是“等離子、液晶、OLED并行發展”,但長虹在液晶方面還是與友達合作的液晶模組,除去支付友達相關費用不說,液晶模組并不是液晶產業的核心項目,這與趙勇的“掌握核心部件,以圖市場盈利”的想法顯然性質不同。
無論如何,面對液晶市場的火熱,長虹似乎也有些按捺不住了。今年6月,坊間傳出長虹聯合成都市政府及富士康公司,欲在成都興建8.5代線的消息。但劉海中以“沒有這個消息”為由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但中國電子商會副秘書長陸刃波指出,雖然看似長虹否認了這一消息,但以等離子的表現,長虹多媒體尋求戰略轉型將是必然,而由于OLED產業在未來的不可預見性,以及核心技術的缺失,目前只有液晶面板項目是長虹較為現實的選擇。
據了解,目前富士康的部分電子信息業務已西遷至成都,其中很有可能包括液晶電視整機和液晶面板項目。劉步塵認為,長虹與富士康接觸該項目的可能性不是沒有,但即便合作成功,以長虹目前的資金現狀,能占股30%就算最高了。
現在液晶對于長虹來講,可謂是“起個大早,趕個晚集”。
據了解,早在2003年,平板電視剛進入國內市場時,長虹首先發起了液晶革命,當時其推出的32寸平板曾名噪一時,但由于之后長虹選擇了等離子,其液晶核心部分的發展就相對滯后了。
長虹如果此次重回液晶面板上游,能否為其帶來持續盈利,業內多為質疑之聲。
“現在感覺已經有點晚了。最近兩年,液晶電視市場發展得比較快。特別是去年,市場意料之外的好。這種高端產業,行業景氣度很可能一兩年就過去了,現在留給長虹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劉步塵表示。
的確,2009年以來,諸多企業進入液晶面板領域,僅中國的規劃產能就達到8000萬張,基本上都可于2011年底之前投產。現在再進入的企業,必定面臨一場慘烈的競爭,從而導致投資效益低下。
目前,中國大陸的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中,至今已有北京京東方、昆山龍飛光電、深圳華星光電這三條8.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被正式批準,其他正在等待獲批的項目多達5個。而長虹液晶面板項目如果真如傳聞所言,與成都市政府聯合的中國大陸資本占控股地位,那么資產負債率有可能進一步上升,資金壓力不小。因此,長虹同時做等離子面板和液晶面板的可能性并不大,除非有國家資金支持。
“即便有國家支持,但要知道這個錢是要還的。”劉步塵認為,目前國內外各家電企業均重點開發液晶,放棄等離子。如果全球都沒有一個企業等離子和液晶同時做得好,憑什么長虹能?
是堅持技術并行,還是實施戰略轉變?長虹似乎正站在交叉口上
4月14日,在青島萬達艾瑪酒店,沉寂了一年時間的劉耀平重新回歸...
家電中國網:老板電器作為中國廚電行業的第一品牌,售后服務是如...
Copyright © 2013 Power By Eforces All Rights Reserved 遼ICP備2025046929號 網站建設:易勢科技
家電中國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