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到在日前相關部委公布的首批家電拆解補貼名單當中,云南僅有的兩家正規廢舊家電拆解企業卻并未入圍,健全廢棄電子產品回收體系依然任重而道遠。
拆解企業窘境依然
在十天前剛剛公布的首批享受國家“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補貼的廢舊家電拆解企業名單中,云南僅有的華再新源和巨路兩家正規拆解企業均未入圍。
“現在主要是卡在拆解企業資質上。”華再新源環保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志宏告訴記者,一方面,拆解生產線位于楊林牛欄江上游,環保部門在審批時非常謹慎;而另一方面,云南具有相關驗收資質的單位有限,這導致了工廠自去年4月試運行至今,一直在排隊等待審批驗收的過程中;在沒有正式取得拆解資質的情況下,未入圍補貼名錄也就不足為奇了。
而未能獲得拆解補貼,也令華再新源拆解生產線自試運行以來的實際拆解量同其設計產能之間的巨大差距暫時無法得以彌補,其生存窘境依然。“我們去年實際拆解的廢舊家電數量僅有設計產能的不到15%。”張志宏稱。
廢舊小家電成回收“雞肋”
在大家將目光集中在征收“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的彩電、冰箱、洗衣機、空調、電腦等大件家電身上的同時,諸如電磁爐、微波爐、電飯煲、手機等小件電子產品的回收拆解卻成為了廢舊家電產品回收處理體系當中的一片“空白”。
“我們只是回收,然后再賣出去。”記者在同所住小區附近“游蕩”的個體收舊商“閑聊”時發現,他們并非不收廢舊小家電,但相比更受歡迎的大件廢舊家電,他們給廢舊小家電的收購價格實在低得“可憐”。如一個使用不到兩年,還能正常使用的舊電飯煲,其給出的收購價格僅有區區20元。
“我們在北京的生產線就有一條專門的空調和小家電拆解生產線,并且拆解工人需要實行"三班倒"才能基本完成拆解工作。”張志宏介紹說,但在包括云南在內的大多數地區,小家電的回收處理一直是個不小的難題。“小家電壽命短,價值低,相應的回收價格也低;因此市民對廢舊小家電的處理顯得更加"隨意",這是拆解企業往往由于擔心回收業務難以開展,而吝于投入的直接原因。”
監管空白亟待彌補
對于這些回收的廢舊小家電的最終去向,業內人士透露,目前在云南,廢舊小家電主要有兩種處理方式。一是收舊商就地組織拆解,有價值的翻新后流向次級市場或舊貨市場;其余的則多以“打包”的方式賣到了具有電子產品生產、回收、拆解完整產業鏈的廣東,進行“作坊式”的回收拆解。
“對于廢舊電器的回收拆解雖然是由商務部門主管,但長期以來相關法律法規的缺失,卻令這一行業處于監管的"空白"地帶。”該業內人士表示,尤其是小家電的回收和處理,要進行“無害化”拆解處理技術已經成型,但卻需要較大的資金投入;而其回收難度也遠高于更有利可圖的大件家電,因此廢舊小件電器回收和處理不規范的現象極其普遍。
“以舊換新和回收基金兩項政策的一部分目的,就在于引導廢棄電子產品回收和處理體系的建立。但這兩大政策將小件電器排除在外,實際上是給這一體系的建設留下了一個"空白"。”他還認為,而除政策層面的引導外,同時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加強監管,才能真正完善和健全廢棄電子產品的回收體系。
記者觀察
廢舊電子產品回收與處理脫節嚴重
目前對于正規拆解企業而言,除收舊成本高之外,廢舊家電“收不到”才是其生存所面臨的最大障礙;而在這一現象的背后,則是廢舊電器的回收同處理兩大環節之間在現實當中的嚴重脫節。
即便是回收較多的彩電、冰洗等大件家電,也大多是通過家電廠、商進行的以舊換新活動,或穿行于大街小巷的收舊“游擊隊”進行回收。除了之前消費者享受國家以舊換新補貼而交售的舊電外,這兩個途徑回收的廢舊電器,都流向了一個方向個體收舊商。而對他們來說,將回收來的廢舊電器自己“處理”,要遠比賣給正規拆解企業更劃算。就算是賣到廣東等地同樣要進行拆解的舊電器,也因為其幾乎不用考慮環保要求的低成本拆解,而往往能夠賣出更高的收購價格。按照某位業內人士的話來說,自己“沒有將回收的舊電器交售給正規拆解企業的義務。”
事實上,目前商務部門對于廢舊電器回收網點建設的規劃已經比較到位,但缺少政策層面的引導和銜接,令廢舊電器回收、處理之間的脫節,卻大大打擊了家電拆解企業的積極性;甚至迫使部分家電拆解企業不得不自建一套完整的廢舊電器回收渠道和網點,才能滿足自己的生產需求。而如果這樣的現象不能得以改善,要建立一套健全的廢舊家電回收和處理體系或許將遙遙無期
4月14日,在青島萬達艾瑪酒店,沉寂了一年時間的劉耀平重新回歸...
家電中國網:老板電器作為中國廚電行業的第一品牌,售后服務是如...
Copyright © 2013 Power By Eforces All Rights Reserved 遼ICP備2025046929號 網站建設:易勢科技
家電中國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