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華電子(以下簡稱“廈華”)和中華映管(以下簡稱“華映”)的八年結合終于畫上了一個句號。日前,大股東華映出售廈華股份,廈門鑫匯成為廈華第一大表決權股東。從當初的強強聯合到如今的一損俱損,廈華和華映的結合給中國企業尋找合作方敲響了警鐘。
日前,華映公告顯示,其控股子公司華映吳江將向廈門鑫匯及其一致行動人出售所持廈華14.07%股份。同時,轉讓后剩余的全部1.05億限售股將委托廈門鑫匯進行市值管理。另外,華映將所持廈華8.02%股份的投票權委托給廈門鑫匯行使。交易完成后,廈門鑫匯及其一致行動人將擁有廈華22.09%的表決權,由此成為第一大股東。
為配合廈華盡快解決歷史遺留問題,華映(或華映吳江)、廈門建發集團將協助廈華進行債務及相關人員清理。不足的清理費由華映吳江與建發集團安排專項資金按64%:36%的比例進行補償,其中華映吳江承擔的補償上限為3.2億元。盡管分析稱華映非常善待廈華,廈華品牌部經理蘇再泉也肯定了大股東的責任感,但隨著這次股權調整,未來預計會很少或不再有合作的可能。“其實之前廈華和華映的業務往來(關聯交易)本來就不多。”蘇再泉表示。
2004-2005年,憑借清醒的產業預見能力,廈華率先進入平板電視領域,并獲得市場先機。2004年,廈華已經獲得了平板電視出口和內銷“雙冠王”的成績,2005年,平板電視逐步成為公司收入的主要來源。
2004年10月,也就是在廈華摘掉ST帽子后不到半年,廈華集團就有意主動削弱控股地位,欲引入戰略投資者。正所謂“皇帝女兒不愁嫁”,當時多家企業曾向廈華伸出橄欖枝,廈華的遴選慎之又慎,2004年末,與全國最大的彩色顯像管企業彩虹集團簽署《股權轉讓框架協議》,擬將不少于29%的廈華股份轉讓給彩虹集團。但后來合作告吹,2005年9月,業界頻傳海爾即將入主,因為海爾在彩電市場的表現一直不溫不火,其有意與廈華強強聯合。當時廈華否認了傳言。知情人士透露,主要是擔心海爾入主以后廈華品牌難保,因為前車之鑒,2002年聯想收購廈華的手機業務時,曾承諾會保留廈華的品牌,但在當前的手機市場上,廈華品牌的手機已銷聲匿跡。
在度過自己20歲生日后,2005年末廈華的控股權正式易手,來自臺灣的液晶面板生產廠商華映成為廈華的新東家。當時廈華內部人士認為,華映作為平板電視主要部件的上游供應商,一直專注于液晶面板,尚未形成自己的終端產品品牌,這無疑十分契合廈華股權轉讓的條件,因而華映進入廈華集團的視野就顯得順理成章了。當時此人士表示,可以預見的是,廈華與華映攜手后,其品牌也有望在新一代電視領域的潛力進一步得到釋放。不過華映入主后,合作不及預期,面對激烈的競爭,大股東主張強化海外業務,然而中國品牌在海外市場上認可度不高,只好通過ODM和OEM的方式。代工使得廈華在自主品牌和國內市場逐漸式微。而華映在上游的世代線提升卻跟不上產業腳步,自2007年6代線投產后就未再追加投資建設7.5和8.5代線。“本來大股東是上游面板企業,下游終端廠商在生產中的成本能大幅降低。但由于華映在高世代線領域布局不足,用6代線切割大尺寸面板非常不經濟。兩家企業的合作未能充分發揮協同效應。”家電分析師梁振鵬認為,廈華的衰敗給國內企業尋找戰略合作伙伴敲響了警鐘,如何發揮協調效應、規避風險是中國企業需要思考的問題。
4月14日,在青島萬達艾瑪酒店,沉寂了一年時間的劉耀平重新回歸...
家電中國網:老板電器作為中國廚電行業的第一品牌,售后服務是如...
Copyright © 2013 Power By Eforces All Rights Reserved 遼ICP備2025046929號 網站建設:易勢科技
家電中國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