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衣大炮周氏最近低調多了,人到這個狀態下特容易清醒,所以他說出了自己的擔心——互聯網思維別成了包治百病的萬金油。
互聯網和硬件之間的問題邊界在哪里?如何理解國內家電企業的困局和走向?滿腦袋萬金油經驗和教條的互聯網公知不考慮這些,就抱著互聯網思維這一神器瞪大眼睛找家電等傳統企業的轉型痛點,本來是好事情,但過猶不及。
正可謂是——兜里揣了一把錘子,就以為其他人手中的都是釘子!
三座大山下的心慌慌
“少談點主義,多研究問題”,看看目前家電行業有哪三座大山:
1、產業的空心化問題。不掌握屏和芯片,無法從根本上實現對產品的定義,這就是所謂的“缺芯少屏”,一直是國內彩電企業的痛,有點像互聯網企業的“操作系統”痛;與國家戰略支撐的日韓企業相比,家電企業的抗爭艱難,遭遇也慘烈。整個行業低利潤和同質化最根本的原因是空心化,價格戰僅僅是中國家電企業被架空成組裝車間的無奈表象。牛逼哄哄的三星,以及底氣十足的格力、美的白電們,都成功進行了產業鏈垂直整合,完全主導整個產業走向,怕個哪家互聯網企業呢?
2、用戶交互問題。與其說硬件產品屬于個人,不如說他們屬于物理環境,屬于客廳或者臥室,屬于三口之家或者七口之家,屬于北方或者南方。在這種環境中,被動地交互一直是硬件的特點。互聯網企業給家電行業造成的挑戰在于終端PC化后,對硬件本身的關注讓位于軟件,我們每天都感受到蘋果的好,但我們使用的卻是一款款軟件,軟件背后又連接著具體的人。對于家電企業而言,這一微妙變化無疑是一場風暴,一夜之間“用戶”這個更具互動和粘性的詞語取代了充滿距離感和不確定感的消費者。
上述兩個問題,連鎖反應,帶來的是第三個問題——吃飯的問題(即商業模式問題)。
3、商業模式問題。以硬件為基礎的一次性交易模式,家電企業的組織架構、研發、制造、銷售等系統,以及渠道、推廣方式無不以此為基礎。這種模式持續了幾十年,到目前為止已經透支得差不多了,一是本身硬件差額貿易的獲利機會不多了,模組上加個電路板基本上與可以讓廠商沒有啥事情了;二是“硬件免費,軟件圈人,廣告盈利”的模式對固有根基的沖擊,一種“低價”兩種表達,家電企業燈盡油枯有時,互聯網企業源頭活水無期。這次是真慌了神。
或洗牌或整合是宿命
上述三大問題,真不是簡單復制一下“互聯網思維”就可以解決的。
這里面既有產品的問題(白電產品的應用場景碎片化,即使是蘋果、谷歌等全球互聯網巨頭也難以破解),也有管理體制的問題(家電企業傳統的串聯組織在向關聯組織轉型過程中,面臨著如何破與立的關系),還有產業屬性(全球家電產業過去半個世紀以來都屬于硬件驅動而不是軟件和內容驅動)的問題。
單純從商業角度來看,家電企業的發展多年來都是“只見樹木不見林”,考慮的是產品銷售出去就完成了產業鏈的終端和閉環。而互聯網企業當年卻是在“產品免費送出去之后,才是產業鏈商業機會的開啟”的全新產業體系下。
不過,過去30多年來,中國家電企業就是從“一窮二白”的境遇中發展起來的,一直處在“前有強敵、后有追兵”環境下。目前來看,卻已經成功在全球市場上確立了自身的“一席之地”。著眼于此,大的洗牌、大的整合是家電產業未來發展的重要出路。而家電企業之間的抱團發展,在統一智能家電的技術標準下,謀求差異化的產品、應用體驗和服務,無疑也是不錯的選擇。
從目前來看,相對于空調等白電產業,彩電產業的品牌集中度還是弱了點,包括六大廠商很容易被各個擊破,始終是一盤散沙。國內市場是競爭焦點導致彩電企業之間天然的敵對關系,一點點格局的松動都牽一發而動全身。上游的一點蠅頭小利廠家必然趨之若鶩,如此,則很難形成有效發揮作用的市場話語權。
同時,互聯網企業做硬件因供應鏈問題導致的產品質量問題也頻頻發生,這帶給大家重新思考“競合”關系中的角色定位。騰訊某副總裁提出的“通過入股傳統廠商來形成穩固的產業聯盟是個比單打獨斗更靠譜的方式”,畢竟硬件企業永遠不會鬧出某互聯網企業因高頻頭問題導致批量產品事故的案例。
套用李鴻章的名言,彩電企業遇到的是“三十年未有之大變局”,內憂外患比什么時候都嚴重。由于中國市場本就是全球最大的彩電市場,內戰天然不可避免,加之互聯網企業的切入,更導致內部競爭的慘烈;外資品牌日企雖稍稍削弱,但三星、LG乘勢而來,兇猛之勢,猶有過之。(來源 中國家電網)
4月14日,在青島萬達艾瑪酒店,沉寂了一年時間的劉耀平重新回歸...
家電中國網:老板電器作為中國廚電行業的第一品牌,售后服務是如...
Copyright © 2013 Power By Eforces All Rights Reserved 遼ICP備2025046929號 網站建設:易勢科技
家電中國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