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前夕,中國家電市場兩大巨頭又一次吸引人們加入觀戰的行列。4月28日,人們期待已久的格力電器2015年年報公布,與董明珠在公開場合的信心爆棚相比,格力2015年營收與利潤大幅下滑讓人大跌眼鏡。更讓人關注的是,格力電器第十大股東是一家神秘公司——寧波普羅非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寧波普羅非”),而這家公司的主人,正是格力電器的競爭對手——美的集團實際控制人何享健。
何享健此番入股,引起外界的廣泛猜測,何氏此舉是純粹為了入股賺取利潤,還是正在下一盤更大的棋?
輿論風口 格力門口的“野蠻人”?
格力電器的年報顯示:寧波普羅非持股比例為0.71%,持股數量約為4290萬,其中包括普通帳戶持有2717余萬,融資融券帳戶持有1573余萬,按照格力電器停牌前19.22元計算,持股市值達到8.25億元。
雖然在年報上,何氏家族位列第十大股東,但格力電器2016年的一季報顯示,寧波普羅非已經退出十大股東,顯然在此之前,也就是格力電器此次停牌之前,寧波普羅非已經實施了股票減持。至于具體減持多少無人得知,而這一進一退,到底是為了避免外界的高度關注,還是避免引起格力的過度警覺,其動機一時較難猜透。
但是,即便從寧波普羅非作為格力電器第十大股東來看,珠海格力集團作為格力電器的第一大股東,占有超過18%的股份,何氏家族要想謀求對格力電器的控股權顯然并非易事,以格力電器停牌前1147億市值而言,何氏家族要想超越格力集團成功上位,成為第一大股東,將花費200多億的真金白銀,顯然這對實力雄厚的何氏來說也非易事。關鍵是在二級市場上舉牌格力電器,一則動靜太大,不太符合何享健及其兒子何劍峰的投資性格,二是《證券法》規定,投資者持有一個上市公司已發行股份的5%時,應在該事實發生之日起3日內,向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證券交易所作出書面報告,通知該上市公司并予以公告。就憑這一點,何氏家族不可能掀起一場驚心動魄的收購戰,何況要沖擊以國資為主導的上市公司控股權,更是難上加難。
“我個人認為,這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一次二級市場的投資行為,何氏家族并沒有太大的野心,不存在借股權投資制衡競爭對手的情況,只是以其在家電尤其是空調行業深耕多年的經驗,選擇格力電器賺取差價、炒股謀利。因為寧波普羅非占有股份并不多,另外作為第十大股東,在歷次股東大會上似乎并未與董明珠唱對臺戲,動不動就行使否決權。”國泰君安順德營業部一位副總經理分析。
資本市場外“暗戰”格力成美的新常態
近幾年,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無論是內部會議,還是在公眾場合,都曾多次激烈點評自己最為強大的競爭對手——美的集團,指責對手“挖人才”“偷技術”“炒概念”等等,并往往占據媒體頭條。
而在更多家電研究人士看來,董明珠的抨擊,更顯示出美的集團對于格力電器的沖擊力在加大。對于董明珠的說辭與責難,近幾年美的集團多以低調的態度來實踐自己的戰略轉型,“暗戰”格力成為美的的不二選擇。
從美的與格力的主打產品空調業務來看,自從美的推出“一晚低至一度電”的空調之后,美的集團憑借這一殺手锏,迅速擴大在國內空調市場的份額,這對以空調作為絕對主業的格力電器來說形成巨大的壓力。對于技術造假的批評,美的制冷家電集團的首席工程師游斌回應:這一技術不可能存在造假行為,因為這一種產品經受了從地方到國家層面的種種檢測,作為技術創新申報國家科技進步獎,也通過了各個層面的嚴格評審。
從格力電器的年報不難發現,營業收入從2014年的1400億元驟降至977億元,降幅高達422億元,在冰箱、小家電占比相當低的情況下,這422億的營收下降顯然是空調業務為主導的,而相比美的集團空調業務2015年同比下降不足10%,格力電器的下降幅度接近30%。
作為中國品類最為齊全的家電巨頭之一,美的集團從2011年開始進行有史以來的最大變革。美的集團的年報顯示,2015年該集團營收1384億元,同比微降2%,但是歸屬母公司的凈利潤達127億元,同比增長21%。從2013年凈利潤73億元,同比增長38%,到2014年105億,增長44%,美的集團以穩步提升的良好業績,在宏觀經濟下行的市場環境下逆勢增長,在中國傳統產業的“競技場”上顯得相當可貴。這對于空調業務處于天花板而轉型未見曙光的格力來說,面臨的是則是一場更大的挑戰。
顯然,格力與美的一明一暗的競爭中,還將面臨多場激烈的交鋒,就像麥當勞之于必勝客、耐克之于阿迪達斯,行業雙雄的競爭,推動的將是企業在技術、管理、產品等領域進行的一場難分勝負的持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