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陽(化名)是海爾國內某區域的銷售骨干,他所在地區的海爾工貿公司已于2012年年底改制為“小微企業”。2014年5月,李陽正式與這家“小微企業”簽訂勞動合同,不再是海爾的在冊員工。
“我做的工作還是一樣,但有更大自主權。”李陽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海爾全國42家工貿公司已經全部改制。改制后,這些小微企業由當地海爾銷售的核心團隊100%持股,海爾在這些小微企業中并沒有股份。
按照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張瑞敏的思路,海爾從2012年12月進入網絡化戰略發展階段。為了適應互聯網時代,海爾將轉為平臺型企業,員工從執行者變為創業者,由員工創立的小微企業通過海爾平臺,滿足用戶的需求。
任何變革,都會遇到各種現實問題。作為家電業向互聯網轉型“急先鋒”的海爾,也不例外。今年三十歲的海爾,正經歷一場“自我顛覆”式變革。
“小微”眾生相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今年6月在上海國際水展上就碰到一個鮮活的例子。日日順凈水商城的總經理王躍峰透露,它們就是一個小微企業,負責海爾電器旗下的日日順網上商城的凈水頻道。
王躍峰說,他們不只是賣海爾的凈水機,也已經跟70多個企業進行合作。因為凈水機需要配送、安裝等后續服務,他們利用日日順的物流系統、海爾在全國各地的售后服務資源,打造凈水機的第三方服務平臺。創造了增值后,再與日日順物流、售后服務網點結算費用。
“我們現在的理念叫‘我的用戶我創造,我的超值我分享’,如果這個員工自己找到了用戶,那你自己就可以為這個用戶創造價值,而創造出來的價值有你的一部分。”張瑞敏說。
張瑞敏今年6月在美國沃頓商學院演講時還表示,海爾去年年初8.6萬人,去年年底變成7萬人,減少了18%。今年預計再去掉1萬人,主要是中間層。一些業務智能化之后,也不需要這么多人。
“對海爾來說,在冊員工減少,費用會降低,勞動糾紛的風險也會降低。”李陽說。
今年1月起,李陽所在的小微企業,獲得了更多的定價權、用人權和利潤分配權。“以前海爾全國統一價,現在根據當地市場變化,可以自主定價。”
利潤分配也更靈活。“比如,每賣100元的產品,給你10元~15元自主支配,這里已包括了人工、促銷等各種費用,超出了就虧損,剩余部分小微企業的員工可以分紅。”李陽說。
他所在的小微企業,由十多名區域銷售的核心骨干持股,總經理持股最多;包括促銷員在內的員工超過1500人。普通員工雖然在小微企業中沒有股份,但也可以參與分紅。
“有的小微企業一年分紅幾百萬,有的日子不好過。”李陽坦言,改制后,他有動力,也倍感壓力,“做不好,連工資都發不出”。當然,雖說獨立核算,如果虧損,“總部還會托著”,發很低的固定費用。
從股權看,小微企業是獨立法人,但與海爾總部仍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李陽說:“各產品市場部還掌握著很多的資源,如果要把我調到另一個區域的小微,負責人一般不會同意。”
除了區域小微,還有創客小微。
海爾內部有三個年輕人,看到了筆記本電腦里游戲本的機會,創造了新的游戲本,還自己起了一個商標名稱“雷神”。海爾給了他們決策權、用人權和分配權(薪酬權),所以他們可以用半年時間,從零到現在成為游戲本行業的前列。
現在有一些風投來投資,海爾想把它完全市場化。“現在有很多員工也自己出來創辦公司,我們經常召開創客大會”,“讓社會上的風投進來,看你這個項目可以不可以。”
理想與現實
海爾正在感受到成長的壓力。2013年,青島海爾(600690.SH)收入864.88 億元,同比增長8.30%;凈利潤41.68 億元,同比增長27.49%。其中,冰箱、洗衣機的收入增長只有個位數;小家電、熱水器的收入負增長;相比之下,空調、渠道綜合服務業務成為青島海爾收入 增長的“火車頭”。
“海爾向互聯網轉型,張瑞敏是深思熟慮的。”一位家電業資深人士分析說,隨著家電市場增幅放緩,張瑞敏希望海爾找到低成本、高效率的新商業模式,其中很重要的是新營銷模式。
現在人力成本高,互聯網又使社會化營銷變成現實。這位資深人士說,所以海爾推動變革,企業平臺化、員工創客化。“希望少靠經銷商,多靠與消費者互動,完成營銷”。
“從目前效果看,在內部、外部引起了爭議。有經銷商抱怨,白色家電不像黑電、手機,還是傳統產品為主,互聯網特性不強。”上述資深人士直言,“營銷端轉型,沒有產品端支持不行,這是對海爾最大的挑戰”。
事實上,海爾近年推出了空氣盒子、天樽空調等創新產品,但是傳統產品仍是主流。
李陽透露,今年1月起,海爾加大向互聯網轉型的力度,線下一些促銷費用被停掉,轉而加強網上宣傳、從線上引流到線下。而消費者在零售終端討價還價的習慣不會一下子改變,這影響了一些傳統渠道的銷售。
今年5月,海爾做出調整,恢復了線下促銷費用。而海爾中國區總經理靖長春于6月辭職,也許是為改革“糾偏”而“埋單”。“現在更務實,以市場為導向。”李陽說。
另一位家電業分析師預測,海爾總部組織結構、人事變動的調整,還沒有塵埃落定。“最近,海爾對產品市場占有率的達成,要求更嚴格了。”
他認為:“小微企業自主經營,更多是一種激勵措施,海爾的大盤沒變。海爾希望將自上而下的指令,變為自下而上的動力。以訂單、用戶體驗,來倒逼內部管理提高效率。但是,這還需要市場檢驗。”
“各地海爾工貿改制后,有財權、人事權,但沒有貨權、定價權。”這位分析師認為,“自主定價權在可控范圍內,否則就會引起區域之間竄貨。沒有貨權,如何倒逼?像區域小微有一些產品拿不到,它怎么能影響總部的制造、研發部門,影響到全國的訂單呢?”
前不久,李陽回海爾總部參加了為期三天的“創客培訓”,學習互聯網思維。他認為,海爾轉型方向正確,但是不能太激進。“線上增長快,但仍占不到海爾總銷售的10%”。
他坦言,以小微倒逼各部門,還很難辦到。“比如,我希望貨一天發出去,但最終兩天才發出去,我可以向物流部門索賠,但我從來沒做過,因為年底發貨急的時候,我還要求它。”
李陽還擔心,今后海爾的制造、研發部門也變為小微企業之后,由于都是獨立法人,小微企業之間將存在著利益博弈的問題。“但減少中間層應該是一個方向。”
像某區域冰箱銷售“小微”,上面有一群“婆婆”:營銷部門催它搞活動;三門冰箱、卡薩帝(海爾高端子品牌)的部門也下指令;培訓部門有通知;管海爾專賣店、國美、蘇寧的部門長也要找它……“一些部門創造不了什么價值,反而影響基層的工作效率。”
對于海爾經歷的這場互聯網變革,張瑞敏坦言:“這個挑戰非常危險,可以自我顛覆,但是自我顛覆不好的話可能會顛倒。”(來源 中國家電網)
4月14日,在青島萬達艾瑪酒店,沉寂了一年時間的劉耀平重新回歸...
家電中國網:老板電器作為中國廚電行業的第一品牌,售后服務是如...
Copyright © 2013 Power By Eforces All Rights Reserved 遼ICP備2025046929號 網站建設:易勢科技
家電中國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