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絡三巨頭: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今年在“拿外國人的錢”方面做得非常棒,總共從投資者手中拿到了約60億美元的資金。
雖然在中國市場上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但是如果還進入國際市場,只得靠收購競爭者來獲取市場地位。
上海睿析科技分析師Sean O'Rourke說:“阿里巴巴、騰訊、百度,這三家公司已經相當成熟,需要更多資金才能繼續增長。它們早已占領了中國市場,所以只能向外開拓市場,迎合國際市場和開發新產品就得需要更多資金的注入。”
O'Rourke說百度目前的收購清單上有超過10家企業,從美國人民那里拿到錢之后竟開始一系列收購動作。
百度公司回應稱將會利用部分資金來進行跨境收購,還會購買在國外上市的中國企業。
需要注意的是,百度發行的債券周期為10年。10年,相當于一個科技公司的壽命,百度哪來的信心去虜獲傾向實體資產的美國投資者的芳心?更何況百度還因為會計丑聞進入了美國政府的懷疑名單。
相比之下,Google公司于2011年5月發行了一批10年期的債券,利率為3.734%。但是Google發行債券發行的過早,如果現在發行,它也可以用更低的利率來吸引投資者。
美國已經不是上市好去處
2012年,許多中國赴美上市的中國企業都吃了閉門羹。2012年,只有兩家中國科技公司在美國成功上市,其中就包括YY。2010年,有41家中國企業在美國上市,2011年為15家,2012年僅剩2家。
據分析公司Thomson Reuters的數據顯示,今年兩家公司只拿到了1.53億美元的投資,2011年這一數字為21.7億美元,2010年更是達到了40.1億美元。中國網絡三巨頭中百度和騰訊通過發行債券獲得了21億美元的資金,阿里巴巴則通過借款得到了40億美元。
香港中銀國際的互聯網分析師Thomas Chong說:“通過發行債券的方式可以更快、更簡便的獲得資金,增行股票則相對緩慢。”
據報道,騰訊現在手中的自由現金流約為183億元人民幣,百度則為80億元人民幣。
中國的稅法也是刺激企業去國際市場借貸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中國企業要用人民幣換外債的話,需要交納10%的匯出稅,通過國際借貸還錢則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大企業占盡優勢
信用投資者和分析師普遍認為,中國科技行業巨頭的擴大,將會導致中小型企業的前途更加不明朗。
許多中國互聯網企業為了獲得資金,尤其是游戲和電子商務企業,都開始發行債券。但是許多不知名的企業因為缺少固定資產和不可預測的現金流,屢屢在國際市場受到投資者懷疑。
騰訊公司發言人稱:“要讓債券市場明白互聯網企業本來就是輕量型、快速發家這個道理還需要一段時間。”
資本市場變幻莫測,即使是實力雄厚的大企業也無力招架。雅虎從1999年開始,市值已經損失了80%,Google的股價則翻了6倍,蘋果被爆炒到700美元每股。
英杰華投資集團公司組合基金經理Tim Jagger認為:“投資者與其觀望技術和消費者行為變化,不如進入市場持有長期債券。中國互聯網企業的債券是一個全新的平臺,或說是一個新興投資市場,在這里投資可以獲得不少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