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創新是企業的使命與責任
據了解,由志高主導制定的云空調標準已經交由廣東省相關部門審批審核,這也將填補整個家電產業云產品的標準空缺,而且,將來國家層面的云標準也可以以此次志高所主導的方案為借鑒。對此,鄭祖義談到:“標準的出臺,是讓技術盡快地實現規范,是促進整個行業能夠盡快健康有序地發展,標準不是約束條件”。更為重要的是,標準出臺的最大意義是對消費者負責,志高空調敢于提出并制定標準,是在袒露自己接受整個行業、市場和社會的考驗。從這方面來講,志高對于自身的產品與技術有著足夠的信心。
志高的信心來自于一直以來對技術創新的不懈追求及由此沉淀下來的深厚的技術根基。鄭祖義對筆者講過,“我們最大的優勢資源就是技術創新”。回顧過去二十年的發展歷史,志高每一次市場與品牌的跨越都帶來濃厚的技術烙印。能效比連創世界紀錄、倡導全直流變頻產品國內市場普及、中標節能惠民工程產品數量行業第一、再到2012年以云空調開啟中國空調產業的云發展新時代,
對于這些能夠給推動行業升級的標志性事件或產品,鄭祖義在談及時卻一言帶過,似乎在他看來這不值一提,“節能舒適環保,對于我們空調企業來說,是一種社會責任,節能技術提升、產品節能水平提高,是空調企業的使命,是空調企業最基本的職責”。他現在思考的是,在這些最基本職責上的技術創新,及將技術創新的成果怎樣惠及大眾消費。
正是始終在思考空調企業如何創新與轉型,才有了云空調的誕生,現在,鄭祖義依舊在思考智能化云空調產品在當前產業格局下的技術再創新和市場化普及。所以,他如一位執著的布道者一般向身邊的每一個人進行著智能化產品知識、理念的傳導。“智能化是空調產品的后期發展的最終訴求”,鄭祖義說,而他的這一判斷,也基本代表了中國空調產業產品競爭的方向。
作為志高空調的董事長,鄭祖義不僅僅要無時不刻在思考技術與產品的創新,同時還要兼顧企業整體戰略的布置和經營發展。“將創新的產品和經營直接聯動,體現公司的產品競爭力,為公司的市場進步、市場角色發揮作用”,是當前鄭祖義的事業理念。
云戰略轉型期到來
在其他企業還沒有推出智能化產品的時候,志高空調已經不遺余力地進行著云空調的市場化普及。早在一年半之前,志高便開始了云空調的體驗式營銷活動,在國內十多個城市建立云體驗館,免費供消費者現場感受智能化產品的便捷舒適與時代感。2014年,云空調進入全國試銷階段。畢竟對于國內市場來說,智能化產品仍然處于起步發展周期內,企業在這方面缺乏先例參考,都在進行著探索和創新,所以,過去一個制冷年度內,鄭祖義對智能化產品的市場銷售盡管不是很滿意但也抱以理解的態度。2015年,志高將進入云空調大規模普及發展階段,將智能化產品的相關銷售指標納入營銷考核體系,而這也標志著云空調戰略轉型期的到來。
“今年不一樣了,就要轉型,嚴格的考核制度,我的理念是,送人玫瑰手有余香,這個是好東西,要勇于把它送出去,不要想著賺錢”,鄭祖義說。他的這段話,也是在闡釋上文所提到了云空調免費贈送的市場營銷策略。
然而,未來的市場規模怎么樣?既有的營銷策略是否可以推動智能化產品成為市場需求的主流?對于這些問題,鄭祖義也在思考。在碎片化的信息消費者時代,個性化的需求特征突出,消費者品牌忠誠度極低,這對每個企業的任何一類產品的市場推廣都帶來了挑戰,更何況是仍然處于探索期的智能化云空調產品。也因此,鄭祖義談到:“你現在擁有的優勢在未來轉型后不一定還是優勢”,這種危機感讓他的技術創新需求顯得更為迫切。
但是,未來的智能化不管怎樣發展,消費者需求不管怎樣變遷,鄭祖義堅信,有一點是肯定不會變的:“未來的智能化發展時代,需要更為堅實的技術支撐,誰能夠給消費者提供符合他們需要的解決方案,誰就擁有了市場”。
如果說云戰略轉型是在空調產業鏈與消費者直接接觸的一端實現智能化產品的市場突進,那么這一終端的體驗效果則需要整個產業鏈其他環節的技術支持。筆者了解到,志高空調早在起步階段,就確定了縱向產業鏈整合發展戰略。現在除了IT、信息化等技術通過社會資源的整合與空調產業鏈進行融合之外,其他絕大多數關鍵部件志高都已經實現了自我生產。筆者在志高空調的生產線上,就看到了志高品牌的壓縮機。壓縮機的產供銷,是志高從單一制造化向產業鏈縱向一體化整合發展的代表。
2015年度,國內空調市場的環境可能會進一步惡化,房地產市場萎靡、宏觀經濟處于周期性的結構調整階段、內銷市場全行業的渠道庫存創歷史新高等等一系列因素都在施壓空調產業,與此同時,全新互聯網時代下的商業模式、消費模式、制造模式等等都在發酵變革。云戰略宏圖,成為了志高突圍如此紛繁復雜格局的一條道路,任何一種產品的市場化收益不可能準確預演,對智能化這一作為行業公認的趨勢性產品的探索與實踐,需要付出非常大的勇氣與投入。不論2015年志高云空調的市場銷售如何,僅以創新思維去推行這一符合時代發展的產品的行為就值得尊敬。而從產業發展的一般規律來看,以創新技術制造符合時代發展的產品、以創新思維適應新環境下的消費需求,總是會有著廣闊的市場空間。(文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