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電器的一則公告,宣告了其雄心勃勃的跨界造車計劃已“流產”。
11月16日晚間,格力電器發布公告,由于被收購方珠海銀隆新能源有限公司(珠海銀隆)拒絕接受調整后的收購方案,格力方面決定終止籌劃發行股份購買珠海銀隆事宜。
一波三折的造車夢
收購珠海銀隆、進軍新能源汽車行業,格力這條跨界并購之路走得異常艱辛。自格力拋出新能源汽車計劃以來,質疑與唱衰之聲便不絕于耳。部分媒體甚至搬出了家電企業造車“魔咒”,歷數過往家電企業造車失敗的案例來警示格力,然而外界輿論并未影響格力收購銀隆的決心。
8月中旬,格力公布收購銀隆及配套募集資金的相關方案:擬以130億元的價格收購珠海銀隆100%股權,并擬向格力集團、格力電器員工持股計劃及8名特定投資者非公開發行股份募集不超過100億元,所募集配套資金擬全部用于珠海銀隆的建設投資項目。
至此,格力收購珠海銀隆看似已勝券在握,而就在臨門一腳的關鍵時刻,中小股東的倒戈打亂了格力的造車計劃。在10月底的臨時股東大會上,盡管對珠海銀隆的收購方案以66.96%的支持率獲得股東大會通過,但中小股東卻對包括募集配套資金議案在內的多達15項議案投了否決票,這讓格力的收購計劃受到重挫。
股東大會之后,格力對收購方案進行調整,但調整后的方案卻未能獲得珠海銀隆股東會的審議通過,于是珠海銀隆決定終止本次交易,格力也不得不宣布終止收購事宜。
格力收購珠海銀隆以讓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和結果畫上了終止符。據一位格力內部人士透露,格力向員工募集的規模接近20億元的資金,目前已經全部返還格力員工。
格力造車真的不靠譜?
雖然格力收購珠海銀隆的戲碼暫告段落,但對于后續格力是否會堅持進入汽車領域,業界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認為格力造車就此夢碎,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格力并不會放棄造車計劃,格力是在“以時間換空間”,未來仍有可能重啟與珠海銀隆的談判。
《中國企業家》在報道中指出,格力發布的公告承諾,自公告之日起至少1個月內不再籌劃重大資產重組事項。1個月,也是自9月份深交所新規發布后,可選的最短“重組冷淡期”。這多少說明了格力依然有非常強的并購重組欲望。
格力是否會繼續收購珠海銀隆目前尚難下定論,單就格力造車而言,是否真如業界所評論的那樣不靠譜?
8月中旬,格力曾聯合珠海銀隆召開過一次媒體見面會,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在會上公開表示,珠海銀隆的鈦酸鋰電池核心技術是打動她的關鍵,并稱“銀隆是埋在沙子中的金子,格力要通過收購把沙子撥開。”
格力電器副總裁、董事會秘書望靖東在會上說,格力不光是看銀隆在大巴領域的優勢,格力早就看中儲電領域的發展空間,當年在推光伏空調的時候,就有家庭低壓安全儲電的規劃。銀隆電池的安全穩定可靠、低溫性能、快充、使用壽命等優勢都會給消費者帶來好的使用體驗。其言外之意便是格力可以與珠海銀隆產生協同效益。
事實上,雖然國內家電企業跨界造車尚無成功案例,但在國外,一些家電與消費電子品牌以及其背后的工業巨頭直接或間接跨界汽車領域卻并非新鮮事。
例如,博世家電母公司博世集團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車行業獨立零件供應商;LG電子在2014年宣布與奔馳公司合作,為后者生產自動駕駛汽車的核心零部件;松下不僅投資建設汽車電池工廠,而且還計劃把其汽車事業擴大到汽車傳感器和平視顯示器等器械方面;本周,三星電子宣布以約8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美國汽車電子制造商哈曼公司,三星高管表示,汽車戰略是三星的戰略重點。
對于格力而已,要進入一個自身完全不熟悉的領域,通過資本收購也未嘗不是一種穩妥的方式,只是目前看來,格力如果決心要造車,不僅前路漫漫,且障礙重重。(來源 中國家電網)
4月14日,在青島萬達艾瑪酒店,沉寂了一年時間的劉耀平重新回歸...
家電中國網:老板電器作為中國廚電行業的第一品牌,售后服務是如...
Copyright © 2013 Power By Eforces All Rights Reserved 遼ICP備2025046929號 網站建設:易勢科技
家電中國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