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一家互聯網手機廠商小米推出了“盒子”,想連接電視、打通電視與PC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連接。可小米盒子沒給人帶來太多驚喜,因為這一幕在十多年間發生過無數次,全球有無數的廠商探索過讓電視開放的道路,但無一例外的遭遇無法跨越的路障,堵在了路上。
如果從微軟1999年的“維納斯”計劃算起,數字家庭、數字電視、IPTV、機頂盒、OTT、智能電視、互聯網電視,這些名字多變得讓用戶頭暈。
它們的目的只有一個:用互聯網改變世界的方式,打開封閉的電視產業鏈、讓電視開放,像電腦和手機上網一樣自由連接,不受限制的為用戶提供數字內容。
互聯網可以在美國改變大選,在中國改變購物,唯獨面對電視無可奈何,我們家里的客廳對于互聯網如同一個封閉的平行宇宙,讓無數互聯網巨頭、大佬、梟雄、天才無可奈何。
無數人想打通一條自由通往客廳電視的新道路,這是一條神奇的天路,就連IT界最偉大的天才喬布斯也無法走通。
美國困境:內容投入是無底洞
設想你是一個有技術有資金的硅谷青年,你看到了人們看電視的方式幾十年不變了,而人們聽音樂、購物,甚至泡妞的方式都被互聯網改變了。于是,你想用互聯網改變電視。
好吧,首先在市場準入方面,美國是完全開放的,隨便什么設備什么盒子都可以賣給用戶,接上電視,自由傳遞內容。比如你明天就能開一家公司,叫“小小米”,然后找人外包制造機頂盒、賣給用戶接上電視,或者搞個互聯網平臺,讓用戶自己通過其他廠商的設備訪問(這在中國是無法想象的,因為你不能夠自由售賣這樣的盒子,也不能給用戶提供傳輸電視畫面的服務,這點之后再說。)
你可以把盒子造得性能很好,或者平臺搭建得很棒,接下來一個問題就是,你有什么視頻內容吸引用戶來看?你覺得21世紀福克斯、哥倫比亞、HBO等等拍的片子不錯,買來一定有人看,于是就去跟傳媒集團談一下買過來。
沒想到傳媒集團兩板斧就把“小小米”打趴下了,第一下就是不賣數字版權,第二下就是開高價不講價。
傳媒集團想法很清楚,也很合理:經過長期的市場競爭,整個市場有能力給美國人民提供內容的玩家格局已經形成,拍電視拍電影做節目就這么十幾家,別無分號。而且美國盜版打得狠,大家通過電影院、DVD和傳統電視網賺錢熟門熟路,把觀眾都攏住了。你們互聯網和IT公司想出錢拿內容去發展自己的用戶網絡,等用戶習慣了互聯網電視,傳統票房和電視網絡怎么辦?
用戶都跑到了互聯網電視上,誰有用戶誰當老大,到時候傳媒集團就要求著互聯網了;為了一點兒眼下的版權費,幫著互聯網和IT公司培養用戶,這種生意絕對不能做。
在美國做互聯網電視的道路,就這樣堵在了傳統傳媒巨頭手上,他們在路上設卡收費,要價高的離譜,而且你給買路錢有時候還不給過,造成了整個道路的癱瘓。
因為時代華納等兩個巴掌數的過來的影視傳媒巨頭,壟斷了美國的視頻內容供應,無論是亞馬遜、蘋果、微軟、谷歌、Netflix等等想做互聯網電視的廠商,都沒有內容,需要購買;而有內容的巨頭們,為了維護傳統的電影院線、DVD、付費電視網的利益,又不愿意讓互聯網電視做大而失控,反而來削弱自身地位。
比如美國很火的流媒體提供商Netflix,被影視巨頭放血沒商量,毫無議價能力。去年美劇《廣告狂人》可以向其開價1億美元。而且一些美國人民極其喜愛的節目如體育等就根本不賣網絡數字版權。
即使是互聯網公司高價買到了一些內容仍然不是長久之計,如果互聯網電視不能持續更新最新最熱的內容,你讓用戶看什么?老片懷舊么?所以喬布斯手拿iPod,可以囂張的說改變音樂產業;抄起iPhone,可以囂張的說重新發明手機;但當喬布斯拿起AppleTV電視盒,只能收起極度傲嬌的態度,謙卑的說蘋果正在探索這一領域。
中國難題:三網割裂
同樣,你是一個有技術有資金的中關村高帥富,也想搞一個小小米,用互聯網改變中國電視。你會發現,中國的內容市場相比美國簡直是天堂。
中國電視臺有幾十家,拍電視拍電影的公司遍地開花,而且盜版管得不嚴,版權不賣也是被盜版,有人來買內容版權求之不得,所以“小小米”買內容不成問題。你想大干一場,賣盒子、搭平臺,給觀眾提供視頻新選擇。接下來,你面對的將是嚴厲的管制和人為分割的市場。
在美國你不需要知道什么廣電總局和工信部之爭,也不需要考慮三網融合還是割裂,但在中國,廣電網、電信網和互聯網之間的割裂情況你不得不了解,廣電總局和工信部之間、廣電機構和電信運營商以及互聯網IT企業之間,還有各種全國和地方的廣電機構之間的復雜關系你也要知道。
已經快暈了吧?再來看看最重要的牌照,中國將普遍意義上的互聯網電視切割成三份,發三種牌照:一個是IPTV,通過電信專網接入;一個是數字電視,通過有線數字電視網接入;一個是中國特色的互聯網電視,可以通過上互聯網的普通網絡接入。這三個都有牌照,而且只發給國家廣電總局認可的廣電機構。
而且,前兩個可以提供電視頻道形式的實時播放,中國特色的互聯網電視主要提供點播,也就是說,嚴格來講不能提供電視頻道形式的內容。就是說,在中國互聯網電視上,你看不到電視頻道,你不能換臺,只能用遙控器去點擊一個個節目。
當然,播放的視頻內容都是要被嚴格審核的,不是互聯網上有的都能在電視上放。想在電視上出現的內容,必須要通過集成播放平臺的內容審核。
有的用戶可以說,我自己把電視屏幕連上電腦主機接上網線不就能看任何內容了么,那確實可以,但那只是把電視屏幕當成了電腦顯示器而已,無法提供電視體驗,你需要在客廳擺好鍵盤鼠標,進行電腦操作。
以小米盒子為例,小米就需要跟七家互聯網電視牌照方的其中一家合作,付出代價,才能通過廣電牌照方拿到許可證。至于提供IPTV和數字電視服務,想也不要想了。
上述七家是央視國際CNTV(中央電視臺為申請主體)、杭州華數(浙江、杭州電視臺聯合申請)、上海文廣百視通(上海電視臺為申請主體)、南方傳媒(廣東電視臺為申請主體)、湖南電視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以及中央人民電臺。
可以看看一家牌照方的公告,百視通公司11月1日發布公告:上海廣播電視臺于11月1日收到國家廣電總局《關于同意上海廣播電視臺增加互聯網電視客戶端編號的批復》。廣電總局根據有關政策,向上海廣播電視臺增加發放335萬個互聯網電視機客戶端編號,同時批準百視通200萬個互聯網電視機頂盒客戶端編號。
看到了么,每個設備都有編號,都有許可,是不能隨便經營的。小米、樂視可以找搜狐視頻、騰訊視頻拿到版權內容,但牌照問題、許可問題、內容審核問題都是攔路虎。
事實上,中國是具備互聯網電視爆發的條件的,如何爆發呢?只要解除管制,首先將數字電視、IPTV和互聯網電視三張牌照放開,其次對內容審核放開,最徹底的就是把電視臺資質放開,讓互聯網公司可以染指。但以上三點目前只能存在于幻想之中,你懂的。
突破點在于:誰能創造出真正的客廳沙發體驗?
既然美國和中國做互聯網電視都如此艱難,那么現實的突破點在哪里呢?我們還是主要考慮中國市場的情況。
首先要看客廳里有哪些是互聯網電視可以提升的方向?內容方面,互聯網只能努力提供更多的節目資源,比如跟視頻網站合作以豐富內容,給電視用戶提供更多點播的選擇。這可以參考視頻網站的做法,但想大規模整合版權內容考驗的是資金和運營能力。
而且想第一時間提供熱門內容代價高昂,需要兼具熱門和長尾內容的平衡能力。
最重要的突破點在體驗,目前沒看到能做到很好切換體驗的互聯網電視,無論是機頂盒還是將機頂盒整合進去的智能電視。
客廳電視用戶的使用習慣是,后仰在沙發上,用一根拇指,一個單擊解決一個問題。比如按一下開機,按一下換臺。但現在互聯網電視都需要大量的選擇和點擊才能呈現出一個內容。而且用戶需要頻道化的“強制性觀看”,他們需要視頻流呈現在眼前,球賽在進行、電視劇在上演、綜藝在播放,不是靜止的節目LOGO、不是完全純粹的點播。
互聯網電視需要貼近這種客廳沙發體驗,而不是提供另外一種PC式或者手機式的體驗。
遙控器已經夠糟糕了,但更糟糕的是,沒有更好的替代者出現。
互聯網電視要提供如同換臺一樣的單擊切換體驗。如何將盒子或電視跟既有網線和有線數字電視線簡單插入,就可以融合實時切換電視頻道與互聯網電視點播內容畫面,點播內容又能符合老人、主婦這種遙控器掌控者需要?這需要突破性的創新。
除了遙控器,人機交互也有另外兩種方式,一是Siri一樣的語音控制,一是Wii或XboxKinect類似的體感和動作撲捉控制。
跟這種體驗相結合的,是一種用戶喜歡的計算能力,能夠知道用戶何時想看什么內容,從而提供精確的推薦,也是目前如Netflix和亞馬遜在探索的方向,比如亞馬遜就可以將在電子商務上“猜你喜歡”的商品推薦能力,基于大數據和云計算能力,拓展到互聯網電視上。
不管在產業戰略切入點上進行何種考量,比如是利用互聯網基因、還是IT平臺、或者移動互聯網方式、或者家電制造能力,最終還是要落實到能夠提供卓越的電視體驗和規模內容。總之,只有技術和體驗,才是現實能夠挪動的腳步,至于政策和產業格局變化,還是靠耐心吧。
責任編輯:古艷芳
4月14日,在青島萬達艾瑪酒店,沉寂了一年時間的劉耀平重新回歸...
家電中國網:老板電器作為中國廚電行業的第一品牌,售后服務是如...
Copyright © 2013 Power By Eforces All Rights Reserved 遼ICP備2025046929號 網站建設:易勢科技
家電中國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