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過去的2011冷凍年度,格力和美的兩大空調巨頭“聯袂”高歌猛進。據統計,雙方的市場份額持續增加,目前合起來已逾50%,空調行業馬太效應愈發明顯。仔細想來,類似這樣強者恒強的兩強格局其實在很多家電行業均漸趨呈現:微波爐之格蘭仕和美的,兩者份額已達9成左右;洗衣機之海爾和美的系(含小天鵝、榮事達),兩者份額和近5成;燃氣熱水器之萬家樂與萬和,兩者份額和也逾四成多,當然還有豆漿機領域的九陽和美的、高端煙機領域的方太和老板、連鎖賣場的國美與蘇寧等。
上述諸對兩強之間,現時不論從銷售量還是銷售額度方面,彼此差距均不大,成齊頭并進之勢。有點意思的是,上述兩強在名字上多少有些對稱的味道:如國美和蘇寧的美蘇爭霸,萬家樂和萬和的兩萬爭鋒;而老板和方太則像名流富紳對應名媛靚太,格力和美的、九陽和美的則都是一剛一柔。企業名字上的對應當然純屬巧合,但這些行業形成這樣兩強格局卻似注定。因為從全球來看在眾多競爭成熟的行業,最終幾乎都是雙寡頭共同領跑,最著名的如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麥當勞與肯德基、耐克與阿迪達斯等,又如國內通訊業的華為與中興、乳業的蒙牛和伊利等。
對于這種現象,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美國學者阿爾·里斯就指出:從長遠看,任何市場都終將變為兩匹馬的競爭。最初,某種新類型產品在市場中的地位如同一個多級的梯子,逐漸地,這條梯子就變成了只有兩級。阿爾·里斯舉了很多的例子來說明兩強法則的必然性,然而在邏輯上為什么最終都是兩強,而不是三強、四強?為什么早先的三足鼎立或四大家族最后均變成兩強爭霸?阿爾·里斯并未給出更多的解釋。我們可否這樣理解:相對成熟的市場意味著力量的相對平衡,而這種平衡就如天平一樣,需要形成兩個實力或分量相當的對手把持,才能實現。
不過,按照有關兩強競爭理論,前兩名的市場份額至少應達到7成左右,兩強競爭才算真正成型;按此衡量,目前國內家電業只有微波爐行業可以稱為“兩強模式”,其他行業諸多“兩強”并未完全成型,基礎尚未穩固,有待沓實;而且,部分行業兩強誰屬也還或有變化和玄機。上述家電品牌兩強中,一類是大家電或綜合性家電巨頭美的、海爾、格力等;另一類則是方太、九陽等廚衛與小家電廠商,這些年來,綜合性家電巨頭憑借其雄厚的資本實力、產業規模與品牌、渠道等形成的系統運營優勢不斷向廚衛與小家電行業“滲透”,小家電行業相關領先品牌能否守得住仍是個問號?值得一提的是,技術與應用創新也將是左右未來變化的一個重要因素,后來者可以創造一種新技術或新的產品形式去打破原有的格局;一如蘋果手機可以憑借IPHONE一款產品便把原來諾基亞與摩托羅拉占據巨大優勢的手機市場沖得支離破碎??上У氖牵壳凹夹g戰在中國家電業列強競爭中似乎并不明顯,兩強或眾多領軍品牌之間的口水戰、互相詆毀乃至惡性競爭反而不時發生。這不,國慶黃金周促銷將到,不知又會發生怎樣的火爆場面?。?/p>
曾經,可口可樂一高層在接受采訪時如此評點對手百事可樂:他們是一個友善的競爭者,我們尊敬他們的競爭能力,但并不害怕他;假如在這個市場中沒有百事可樂的話,我們可能也會制造一個百事可樂出來。簡單的言語,折射的是其強大的自信心以及對對手的珍重相惜。中國家電列強之間需要這樣的涵養,兩強之間只有相互默契,更多地圍繞技術、品質或專業、規模等展開良性競爭,互相促動,整體家電市場才能不斷成長、蛋糕才能不斷壯大,這樣的兩強才更值得人們尊重,更具意義,也才能真正并駕齊驅成為國際化的強者。顯然,就這點而言,中國家電兩強模式也尚未成型,對于兩強的相處與競爭之道,家電列強們還需要學習、沉淀,有待歷練、雕琢。
4月14日,在青島萬達艾瑪酒店,沉寂了一年時間的劉耀平重新回歸...
家電中國網:老板電器作為中國廚電行業的第一品牌,售后服務是如...
Copyright © 2013 Power By Eforces All Rights Reserved 遼ICP備2025046929號 網站建設:易勢科技
家電中國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