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指,家電廠家專供電商的產品,和供應給實體賣場的貨不一樣。如“電商版”彩電產品在外觀設計、液晶屏類型、底座選材、能效等級上都有不小差距, “電商版”產品偷工減料。在6·18前夕,雖然靶子是廠家的差別供貨,但是其背后體現的是電商和實體賣場之間的矛盾升級。筆者不否認電商產品仍不盡完美,但是說廠家專供電商產品偷工減料,不能如此武斷。
筆者特意找了國內幾大彩電廠商“對質”,他們的回應是:雖然針對不同的渠道有不同的專供產品,但是只要型號一致,產品必然是一致的。不論是尺寸、用料、能效、面板等,名稱一樣,產品就一樣。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簡單的偷工減料了,而是欺詐。處于信息全流通的時代,廠家是不敢冒如此天下之大不韙。不然,一旦出現型號一致產品不一致的現象,對于品牌的傷害和負面傳播是幾何倍數的。至少有長期運營目標的企業不會這么干。而在那篇指責“電商版”偷工減料的消息中,也的確是拿不同的型號放在一起比較。
網購已經是大眾生活的一部分。打開電商網頁,產品的各個參數也會被列明。互聯網銷售是以用戶需求為中心的銷售方式,賣家會精心設計頁面,不然在海量的產品中,用戶會果斷地拋棄。這也逼得廠商對于電商銷售的各種說明非常細心,標示錯了就是欺詐,必須賠。
據筆者了解,現在在電商銷售的產品,以彩電為例,一部分是電商定制,還有一部分則是廠商規劃。以廠商規劃來講,需要經過消費調研、產品設計、盲選等等,在這過程中涉及的成本、用料和定價都會明確。而對于電商定制產品,很重要的一種方式就是給定成本價,然后廠家按需求設計生產。也就是“他們訂貨時往往直接給我們限定價格,直接就說你給我造出多少錢一臺的電視或者冰箱。”必須承認,家電網購的主要競爭力在于價格,拋去店面、中間商等環節,成本會有一些下降。而為了強化價格優勢,廠家會集中一些消費者最想要的功能,而把一些消費者不那么關注的功能去掉,以此降低成本。其中涉及的定價策略,一般是以成本加成加價,目標成本定價或者競爭導向定價等等為主。不過不管是哪一種,出現在網上的價格都是明碼標價,沒有的功能不能標示。
其實定制產品不是只有電商時代才有,電商崛起之前,實體大賣場就已經和廠家有相應合作,“定制包銷”一些機型,這些產品只在協議大賣場銷售,根據大賣場的需求設計。和現在的一些“電商版”產品,本質思路沒有差別,一個叫做“電商版”,一個叫做某賣場版而已。
6·18前后,競爭手段層出不窮,比拼價格、比拼服務、比拼產品特色,這些都不同層面地給予消費者實惠,也是受大眾歡迎的。但是武斷說廠家專供電商產品偷工減料,則有混淆視聽之嫌,并不利于行業的發展。競爭的核心應在于為消費者提供價值,這種價值可以是功能的進步,可以是價格的實惠,也可以是心理的滿足,但不應該是信息的誤導。(來源 中國家電網)
4月14日,在青島萬達艾瑪酒店,沉寂了一年時間的劉耀平重新回歸...
家電中國網:老板電器作為中國廚電行業的第一品牌,售后服務是如...
Copyright © 2013 Power By Eforces All Rights Reserved 遼ICP備2025046929號 網站建設:易勢科技
家電中國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