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因為所售奢侈品品牌Burberry(巴寶莉)商品涉嫌價格欺詐,京東商城收到50萬元的行政處罰單。媒體搜索發現,3年來,京東被北京工商部門處罰達277次,罰金約300萬元。此外,2012年11月12日,因價格欺詐,京東還被北京市發改委處以50萬元罰款。
3年、278次、350萬元。這意味著,平均不到4天,京東就要被相關機構和部門處罰1次;而平均每次處罰金額才12500多元。這究竟意味著什么呢?
2014年京東銷售額為人民幣2602億元,凈收入1150億元。這么一個經營體量巨大的電商平臺,3年被罰350萬元,與其所得相比,簡直連九牛一毛都算不上。當然,這可能也說明京東的違規產品占其銷售產品比率很低,但也會有公眾懷疑,從“投入產出”比率看,京東這350萬元罰款“投入”,實在是“物有所值”。如此“細水長流”,就像那些公路上的超載車,手握一張罰款單,就相當于有了一張超載行駛的通行證,根本阻擋不了心照不宣的違規者。
據報道,2015年3月23日一天,京東就收到了8個行政處罰決定書,罰款金額總計為7萬元。但事隔三天,它又因“利用廣告對商品或者服務作虛假宣傳”,被罰款1萬元,違規頻率確實較高,相對于每天巨額的交易額和現金流,違規成本又顯得太低。
這并不鮮見。當下,很多行政法規都容易陷入“罰款管理”的詬病,違法成本過低確實是一個極大的問題,因為不足以阻止個別企業鋌而走險,屢戰屢犯、屢犯屢戰,導致出現個別違法者對法律缺乏畏懼、而個別監管者也從執法中謀利的不良現象。簡而言之,你且犯你的規,我自罰你的款,雙贏。
同時,個別行政法規也對新興的互聯網商業生態缺乏有效應對。當下,某些大型電商企業所具有的巨大體量,早已不是過去傳統意義上的企業所可比擬,從銷售品類到銷售范圍到銷售金額,差距之大,有如天壤。而頻繁違規,也給這些新興電商提出了管理上的挑戰,如何在龐大的銷售環節中保證所有環節能長期合法合規地正常運轉,將成為這些電商能否在未來贏得法律和消費者認可的關鍵。(來源 中國家電網)
4月14日,在青島萬達艾瑪酒店,沉寂了一年時間的劉耀平重新回歸...
家電中國網:老板電器作為中國廚電行業的第一品牌,售后服務是如...
Copyright © 2013 Power By Eforces All Rights Reserved 遼ICP備2025046929號 網站建設:易勢科技
家電中國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