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400家品牌,到美的、格力、海爾占據國內7成市場
2000年中國空調品牌大約400家,2012 年消費者集中購買的空調品牌不到10 家。截至2011年,美的、格力、海爾三大空調巨頭已牢牢控制了國內7成以上市場,經過大浪淘沙,空調行業寡頭壟斷的競爭態勢已然形成。
有這么一組數據耐人尋味:2000年中國空調品牌大約400家,而2003年下降到140家左右;2004年,市場主要活躍品牌僅為 50 家左右。2007年,品牌集中度進一步提高,且呈現出向排行前列品牌傾斜的態勢;2012年消費者集中購買的空調品牌不到10家。這一數據的背后,不僅折射出了空調競爭的慘烈,更顯示出經過大浪淘沙后,空調行業寡頭壟斷的競爭態勢已然形成。
開打價格戰10年淘汰95%的品牌
空調從上世紀90年代進入中國市場以來,一直處于諸侯紛爭、品牌混戰的格局。當時,由于空調才進入市場,消費潛力巨大,加之進入門檻低,不少企業為追求短期利潤,一窩蜂上馬空調線,鼎盛時期國內空調品牌達到了400多家,從而導致空調產量嚴重過剩。2003年,空調一度達到了3000萬臺的天量庫存,而當年的市場需求量卻是2000萬臺,足足多了1000萬臺。基于搶占市場和消化高庫存等因素,從2000年開始,空調行業就開始了連綿不絕的價格戰,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起,空調品牌踏上了“快魚吃慢魚”的淘汰之路。
多年來持續不斷的價格戰,使所有空調廠商都受到了較大沖擊。價格戰使消費者享受著低價實惠,也使各廠商的命運頻生變數,真正意義的行業重組在2003年表現得尤為突出。當年,以格力、美的為代表的主流廠商,憑借規模、質量等方面的綜合優勢,進一步奠定了行業主導地位。
相形之下,眾多“三八工廠”(3月份開工、8月份停產)、雜牌空調的生存空間卻越來越小,正逐步淡出消費者的視線。一方面,這些產品欠缺核心競爭力,品牌號召力也不強,且營銷投入全然不能與巨頭們相提并論,只得依賴低價策略進行“偷襲”;另一方面,一線主流廠商不懼價格戰,反而憑借強大的生產規模和資金后盾,在價格戰中占據主動,給二三線品牌施加了強大壓力。在此情況下,過去人們耳熟能詳的諸多品牌空調接二連三地吃敗仗,市場份額萎縮、再萎縮,其中一些甚至黯然退出。
價格戰加速了行業的洗牌,截至2009冷凍年國內市場僅留下29個品牌。短短10年時間,市場淘汰了近95%的品牌;價格戰也讓空調消費更為集中,2006年,排在前10位的空調品牌占據了85%的銷售,空調寡頭初現端倪。
轉戰價值戰空調寡頭格局形成
價格戰就是雙刃劍,它雖然推進了空調行業的洗牌進程,也成為空調品牌繼續前行的絆腳石。因此,2008年,空調行業回歸理性競爭,從價格戰轉戰價值戰,聚焦品牌競爭和技術競爭。
在這場洗禮中,空調的市場競爭更多地表現在企業實力的綜合較量上,這使得原來領導型空調品牌在技術、品牌、規模、成本等方面的優勢更容易保持;除了這些優勢外,格力、美的等領軍企業還通過上下游產業的打通整合顯著降低成本,這也是刺激空調行業品牌集中度提高的主要因素。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強勢品牌在打價值戰的過程中,注重產品結構調整,在產品技術升級上下足了功夫。無論格力或美的,都重拳出擊變頻空調,加速了變頻空調的推廣力度,變頻空調市場占比的提升給企業的營收規模和利潤帶來拉動,兩大品牌也成功擺脫了依靠傳統定頻空調銷售規模占領市場的制約。
此外,國家陸續推出的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節能惠民等利民政策,也助推了空調主流品牌的發展壯大。在馬太效應的刺激下,大品牌強者恒強,二三線品牌逐漸淡出市場甚至消亡。截至2011年,美的、格力、海爾三大空調巨頭已牢牢控制了國內7成以上市場,形成了寡頭壟斷的格局。 華西都市報記者 趙萍
4月14日,在青島萬達艾瑪酒店,沉寂了一年時間的劉耀平重新回歸...
家電中國網:老板電器作為中國廚電行業的第一品牌,售后服務是如...
Copyright © 2013 Power By Eforces All Rights Reserved 遼ICP備2025046929號 網站建設:易勢科技
家電中國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