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工信部公布《移動通信轉售業務試點方案》征求意見稿,在基礎運營商的鐵幕上,也為民營資本進入覬覦已久的基礎電信業務撕開了一個口,“虛擬運營商”由此即將成為現實。
那么,這個口子有多大?
縱觀此前多年,民資進入電信業的懸念與爭議,主要集中在4個方面:能否自建網絡(尤其是駐地網,即從小區到用戶家的“最后一公里”)?能否自建品牌?能否直接面向客戶收費?能否經營IP語音業務?這4個問題,在這一次的方案里,應該說解決了2個半。依次來看下:
1 自建網絡
去年6月,工信部發布《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一步進入電信業的實施意見》,明確鼓勵民資進入的八個重點領域。其中除了移動通信轉售業務外,也包括接入網業務試點和用戶駐地網業務,網絡托管業務,增值電信業務,通信工程設計、施工、建設、運維、信息網絡系統集成等,基站機房等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和運維等,其中接入網和駐地網的民資開禁也倍受關注。
不過,由于網絡安全越來越緊張,運營商業績每況愈下,網絡已經成為它們最后的生命線,一旦放開,運營商的整個戰略將受到巨大沖擊。所以,主管部委與運營商要想在短期內達成一致意見,解禁民資的接入網和用戶駐地網建設,依然并不容易,至少在此次方案中還沒有提及。而未來即使工信部力推相關政策出臺,在實際的推行過程中,也必將遭遇來自運營商的巨大阻力,同時,由于核心網和傳輸網仍在運營商手中,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運營商的“高速路”位置也依然穩當。
2 自建品牌
自建品牌這一條,是徹底放開了。
3 直接收費
能否直接面向客戶收費,方案里未以文字正式明確,但既然要自建品牌和計費系統,那也是必須放開的。很多人說,這一個口子開得不如想像中大,因為在以前,其實就有很多跟運營商關系好的渠道,在地方偷偷摸摸地掙寬帶和IP長途語音的錢。他們有的打著運營商的牌子,有的甚至就自己打個小牌子,也是先做一個計費系統,收取用戶的預存費,然后提供業務,最后給運營商的伙伴分賬。
但這個看法錯了,這個口子其實并不小。現在與過去那些小渠道的主要區別是,虛擬運營商拿到運營商號段后,可以建自己的業務管理和計費系統,這樣有什么意義呢?虛擬運營商可以建立一個將用戶與運營商完全隔離的生態:以前,即便你微信再好用,沒有流量照樣沒法跑,不管你再怎么打自己的牌子,只要運營商的電話停了,你的業務也都得停;如今,我的用戶只要給我交費,就算不給運營商交費,我一樣保證你天天可以打電話上網。
需要強調的是,這個生態還必然是在泛IT圈中抽取玩家的,所以它與其他的巨頭業務一結合,就可能給整個行業生態帶來巨大的震蕩。
可以想象一下,假如騰訊拿了牌照并與中移動合作,也出一些自己品牌的手機,未來用戶直接用財付通給馬化騰充Q幣,就可以買到一部帶有“騰訊手機號”(實際上是中移動分配給騰訊的號碼)的“騰訊手機”,并能在所有有中移動網絡的地方打電話上網。而且騰訊可以像中移動的移動夢網一樣,給所有在“騰訊網絡”中的用戶群發短信,甚至建立一個“騰訊夢網”,中移動過去怎么折騰自己的,以后就照著法子折騰其他的SP。
馬化騰一直是虛擬運營商第一假想對象,但其實可以多想想其他人拿牌照的情況,比如任正非。大家都知道,運營商的業務管理系統、計費系統這些有多少是華為中興做的?他們自己組建運營網絡,那叫一個熟手。只要以“華為mobile”閃亮落地,用戶購買一部華為手機就贈送一張SIM卡,充值再來大優惠,或是其他捆綁銷售什么的,一下可以增加多少市場份額,搞死多少手機廠商?華為中興在國內一直頭疼的終端市場化問題,就可以有一個很好的突破口。
以上只是兩家可以玩得轉的潛在玩家,此外還有太多的可能和想象空間。比如長寬,本來就有自己的寬帶網絡了,再加上移動牌照,一個新鮮的全業務運營商就此出爐?然后迪信通?淘寶?小米?泰龍?國美?京東?……可以說它像一張白紙,有太多種作畫方式。甚至拿到后再創造一個比現在運營商更有競爭力的方式也不無可能,本來現有的商業模式全都是人創造的。
當然,因為制衡、利益關系等等原因,或許到最后,很多大家猜測的巨頭都拿不到牌照,反而是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原來就與運營商關系密切的建設公司或渠道合作公司拿到牌照,也是有可能的。
4 IP語音業務
再說一下IP語音業務的問題。
因為微信等移動即時通訊業務對運營商的沖擊,這個領域一直倍受關注。但我個人認為,短時間內,IP語音大規模開禁(此前2010年規定必須有牌照廠商才能經營,但當時只有三大運營商有牌照)的可能性不大,一是因為對運營商沖擊過大,二是一旦大規模開禁,在現有的技術體系上太難管控,很容易造成以偽造電話進行電信詐騙或社會工程學詐騙等混亂情況的密集出現,但技術趨勢又浩浩蕩蕩不可阻擋,所以此次有可能借機行緩兵之計——你們不是都拿了虛擬運營牌照了嗎?連語音都可以做了,那IP語音當然也就可以經營了嘛,這樣經營權自然集中到少數擁有規模用戶廠商的手中,也不容易出大問題。所以我個人判斷,IP語音未來可能封禁依舊,而且一些不規范的小公司可能還會遭遇更嚴厲清理。對行業內的大部分公司來說,這不一定是好消息,但從行業管理的角度來看,這應該算是目前可操作性最強,兼顧各方情況的一個方案。
從整體上來看,新方案在網絡和IP語音兩個環節上的保留,應該說都是目前國資的底線,對民資開放的力度還是比較大的。而且看得出來,監管層是有意對運營商進行一定的壓制,比如限定至少與兩家公司進行合作,限定價格,限定服務質量等。這說明工信部在制定方案時,確已進行細致與周全的準備與考慮。
一些值得推敲的細節
不過,這個方案的實際成效,最終取決于執行。其中還有很多細節值得琢磨,比如以下四點:資源開放程度,價格,質量,牌照數量。
首先,關于資源開放程度。方案要求,運營商“結合碼號資源情況,分配連續號碼資源或整個號段供轉售企業使用”,但這個“結合碼號資源情況”還有巨大的操作空間,我想給你就說有,不想給你也可以說沒有或者很少,至少我可以在號段上進行控制。一個“888”的號段和一個“914”的號段相差多少,就算外行都看得出來,但一個第三方,又如何知道運營商的號碼資源詳情?另外,是接全國性的還是接地方性的轉售?這個兩者之間獲得的資源差異也是差若天淵。
其次,關于價格。方案規定,基礎電信業務經營者給予轉售企業的批發價格水平,應低于其當地公眾市場上同類業務的最優惠零售價格水平。也就是說,具體的價格還是要自己坐下來和運營商談。但這就帶來新的問題。比如,一家運營商在某省接了三家轉售,但三家價格可能談得一樣么,我覺得不太可能,但這樣它們如何競爭?轉售價格是打包算還是按流量算?如果按話音算,轉售商是否吃虧,如果按流量算,轉售商自己做成IP語音,轉手就是數倍甚至數十倍的利潤,怎么辦?而且如果一地的轉售商跑到另一地“串貨”怎么辦?別說不可能,以前運營商內部自己都有人把資費便宜的SIM卡倒到外地賣。全國性的轉售商和地方性的轉售商之間存在價格差,甚至“串貨”情況怎么辦?同一家虛擬運營商和幾家運營商做接入,怎么處理品牌差異和價格差?等等。
必須說一句,這個問題是只要開放轉售就必然存在的市場性問題,不是簡單靠一個框架性的開放政策就可以解決的。除了需要合理監管,市場搏殺也會進行天然的優勝劣汰,所以請不要因此吐槽監管部門。只不過,以前只有三家運營商,各自幾十個垂直管理的省公司,自己內部都還在努力做統一,業務品牌和資費套餐都曾經亂得一團糟,現在再加上一幫獨立的公司,天哪!未來用戶將面對的資費混亂情況可以想見。如果有人再學小米雷神或360周英雄來點商業模式大顛覆……只能祝愿消費者們都擁有一雙看透重重套餐與促銷背后真相的眼睛。
再次,關于質量保障。這一條同樣沒法確保,三大運營商之間的互聯互通說了多少年了,還經常打得你死我活呢。何況虛擬運營商將用戶完全屏蔽,甚至有的公司可能本來就是運營商的對頭?在政策中有很嚴的條件措詞來規范,不過文件不可能包治一切,天高皇帝遠的地方,有的是手腳花巧可以做,哥可以慢慢和你玩。
最后,關于牌照數量。方案只規定了轉售商的下限,沒有規定上限,那會不會最后出現更加崩壞的、意料之外的情形?比如,一下子各地出現無數的“運營商”,這個騰訊,那個國美,這邊小米,那邊華為,這頭天音,那頭長寬,這里淘寶,那里京東,然后再加上一堆地方運營商高管的七大姑八大姨成立的,或干實事或狗屁倒灶的各種公司?大家都給運營商交點租子,然后你炒作你的業績,我運作我的風投,他倒騰他的國有資產,大家樂在其中?
反正開都開放了,那就玩大點兒唄!
4月14日,在青島萬達艾瑪酒店,沉寂了一年時間的劉耀平重新回歸...
家電中國網:老板電器作為中國廚電行業的第一品牌,售后服務是如...
Copyright © 2013 Power By Eforces All Rights Reserved 遼ICP備2025046929號 網站建設:易勢科技
家電中國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