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用“無風也見三尺浪”來形容對外界十分敏感的日本經濟圈。釣魚島撞船事件雖然在政治上趨向緩和,但它引起的經濟余波卻令日本商界憂心不已。日本《產經新聞》報道稱,“釣魚島方面的危機已經引發與中國經濟關系密切的企業產生普遍的焦慮和不安”。日本輿論稱,中日政治關系惡化已經給日本經濟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而日本家電在中國市場上也面臨著巨大的考驗。
日本家電企業在中國走下坡路
曾經,國內的家電市場被日系家電完全占領。但隨著國內企業的崛起,當年風頭無二的日本企業面臨著嚴峻考驗,日貨在中國正面臨著走下坡路的趨勢。今年6月底,索尼因產品設計存在缺陷而在包括中國市場在內的全球范圍召回50多萬臺筆記本電腦。同年8月初,松下電器宣布在中國市場召回29個型號總計365574臺冰箱。一系列的召回事件讓人們對曾被奉為質量楷模的日本制造產生了疑問。市場統計數據顯示,日系家電品牌在中國市場占有率受到了影響,例如,幾年前出現過“豎線門”事件的東芝電視在華銷售艱難,松下宣布召回后其產品銷量迅速受到影響。隨著東芝、索尼等公司的數碼產品、筆記本電池等屢次出現質量問題,三菱、日產、豐田等日產知名汽車品牌也步其后塵,“日本制造”這塊曾經的金字招牌開始褪色,質量神話已經走下神壇。國人更多的選擇歐美產品或國貨,不再會為自己擁有日貨而炫耀。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樣一個事實,曾經日貨雄據國人日常生活的家用電器、計算機、數碼產品、汽車等領域,小家電已經是國貨的一統天下;電視、空調、冰箱、洗衣機等大家電群雄割據;手機是諾基亞、摩托、三星的三分天下;汽車國人更多的選擇歐美品牌;數碼相機、攝象機等數碼產品中,MP3、MP4已經被國貨所統治,游戲機正受到國貨的猛烈沖擊,數碼相機、攝象機由于質量不斷被曝光,日貨的信譽日益下降。所以即使沒有“抵制日貨”,日貨也不可能重現昔日“蜜月期”在中國的“輝煌”。
拒絕日貨的都是目標客戶群
在撞船事件發生過后零點公司對城市居民進行了進一步分析,結果顯示,在對日本商品有抵觸情緒的人群中,家庭收入高(大于5萬/年)、個人收入高(大于3000元/月)、學歷高(本科及以上)的“三高”人群中,“絕對不買”日本產品的比例高。而青年白領傾向于“盡量不買”日本產品。在這里小編認為是否在實際購買中拒絕日本產品與個人經濟實力相關,青年白領盡管對購買日本產品有抵觸情緒,但是考慮到日本產品的高性價比,更易選擇“盡量不買”日貨;而“三高”人群經濟實力雄厚,對價格不太敏感,堅決不買日貨的比例更高。而選擇“無所謂是不是日貨”的人群,則以中年藍領、個人低收入和家庭低收入為主。選擇“絕對不買”和“盡量不買”的“三高”人群以及青年白領,恰恰是一般企業的目標客戶群,對于以汽車和家電數碼產品見長的日本企業來說尤其如此。
日企應該有所作為
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提起“日本制造”,首先會想到電視、冰箱等家用電器。然而,經過一番摸索,日本制造業已實現新一輪轉型,家電業不再是其主攻領域。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李毅說,家電領域的高科技含量已經不多,日本的尖端科技優勢很難體現,成為日企在家電領域投資萎縮的主要原因。
而對于中國民眾的抵觸情緒,中國世界經濟與發展研究部姜躍春主任認為,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日本政府正視歷史問題,“這對中國百姓情感的影響是最直接的”。在目前政治上求解不利的情況下,商務部研究院、中國對外貿易部副主任金柏松研究員說,日本企業應該有所行動,通過反對小泉參拜,反對日本篡改歷史教科書等行為,并且避免類似釣魚島撞船事件再次發生,平復中國民眾感情。
寫在最后:
日本企業在家電領域的淡出讓中國企業看到了機會。有專家表示,如今日企在家電市場已無太多優勢,可以說給中國家電企業騰出了空間。所以中國家電產業要想具備競爭力,不能光靠對手撤出或盲目引進技術,更要借鑒其發展經驗,制定自己的發展戰略,掌握核心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