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則股權轉讓公告,再度引起了市場對海信內部股權關系的關注。
近日,青島產權交易所公告顯示,海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海信集團”)將其持有的青島海信中非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海信中非”)和海信寬帶多媒體技術有限公司(下稱“BVI”)的有關股權進行掛牌轉讓。目前,海信中非股權已經成交,BVI尚在掛牌期。
值得關注的是,在這次股權轉讓中,海信集團對接盤方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量身定做”的跡象明顯。目前,尚不清楚是誰接手了海信中非以及誰將接手BVI,但青島海信電子產業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海信電子”)已被市場人士懷疑為潛在受讓方。
海信電子是海信集團管理層及職工持股的公司,此前其已經將海信空調、海信地產等資產納入囊中。經濟記者了解到,經過多次變更,海信電子中的國有股權已經降至半數以下。海信中非、BVI的股權會否被海信電子拿下,海信電子最終走向何方?引人深究。
不錯的資產
海信中非和BVI在青島產權交易所的掛牌時間分別為8月29日和10月25日,海信集團持有前者53%股權,持有后者11.33%股權。公告顯示,海信集團將這些股權全部掛牌出售,分別標價3.59億元和8031萬元,比對應的凈資產溢價4.6%和119.3%。
“這都算是海信集團下面不錯的資產。”一位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
據了解,海信中非系海信集團與中非發展基金有限公司于2011年合資成立的公司,注冊資本6.4億元,全面負責海信集團在非洲和中東市場的發展規劃、生產管理、市場開拓與運營等業務,被海信集團認為是拓展海外市場的一大平臺,海信電器 (600060 股吧,行情,資訊,主力買賣)為此還特別于今年注銷了其在非洲設立的海信南非發展有限公司。
據8月29日青島產權交易所的掛牌公告顯示,海信中非今年前4個月實現營業收入達到8.4億元,利潤1914.19萬元。
BVI則成立時間較早,這家由海信集團首席科學家黃衛平任法人的中外合資企業,近年來在光通訊等技術領域一直處于較為領先的水平,使得企業經營狀況較佳。公司總經理宋文輝今年9月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雖然光通訊行業整體發展速度放緩,但BVI依舊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此次轉讓公告也顯示,2012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3.9億元,凈利潤1.56億元。
多位業內人士就此向記者表示,兩家公司盈利能力尚可,前景頗佳。那么,海信集團為何出售公司股權?誰又會接盤?
轉讓的玄機
記者15日多次致電海信集團相關部門,并發送了采訪郵件,欲了解海信中非、BVI的股權轉讓情況,但至截稿未獲回應。
值得關注的是,上述兩家公司在轉讓公告中對接盤方的要求較為苛刻,令人感覺已經有了明確目標。
如海信中非在掛牌公告中就表示,意向受讓方2012年度經審計的營業額需達到120億元人民幣以上,從事家電銷售行業。
“公告還要求,受讓方成為大股東后,需重新取得海信商標,并按照海信集團統一的海外銷售政策銷售相關產品。這預示著,該公司不會轉出海信體系之外,將是海信內部的資產騰挪。”上述業內分析人士認為。
海信集團對BVI股權的意向受讓方的要求則包括“注冊資本不低于1.8億元人民幣,持有或曾經持有境外從事光電寬帶通信產品經營的企業股權,2012年合并報表營業收入不低于50億元”等,也像是量身定做。而且,BVI的股權轉讓公告中還明確表示,原股東并未放棄行使“優先購買權”。
而在BVI目前的股權結構中,除海信集團持有11.33%的股權外,公司第一大股東正是持有34.01%股權的海信電子,它會否是BVI及海信中非本次股權轉讓的接盤者?
海信電子自2001年成立后,就頻頻吸納海信集團下屬子公司的股權。其在2009年隱身于海信集團對ST科龍(現為海信科龍,000921)進行重組后被發現,受到業內關注。經過多年來的運作,該公司已經裝入了海信空調、海信地產等海信集團旗下的優質資產。
記者從青島市工商局查閱獲悉,截至今年9月,海信電子的注冊資本為1.96億元,營業范圍涉及資本運營管理、3C技術開發、消費電子產品銷售等,與BVI“注冊資本不低于1.8億元”和海信中非“從事家電銷售”的受讓要求相吻合。
同時,海信電子控股的海信空調持有海信科龍45.22%股權,而僅海信科龍2012年實現的營業收入就達到了189.59億元,如果再加上海信地產等板塊的營業額,則意味著上述兩公司對股權受讓方營業額、營業收入的門檻也已消失。
對于上述兩筆股權轉讓,記者15日曾詢問青島產權交易所的相關人士,該人士表示,BVI目前仍在掛牌期,沒有明確的受讓方,海信中非已經成交,但不便透露受讓人。經記者一再詢問,該人士才表示,該筆股權交易確為海信內部股權調整。
曲線MBO之疑
如若海信中非和BVI的股權再度讓海信電子收入囊中,海信電子持有的優質資產將再次擴容。而海信電子內部的股權結構也頗值得關注。
記者采訪中發現,雖然自2009年以來,海信電子已經放慢了吸納海信集團資產的速度,但其管理層在公司中的持股數卻繼續呈增長態勢,反之,海信集團的持股比例卻在不斷下滑。
記者從青島市工商局查詢獲悉,海信集團在海信電子中的持股比例經過多次“稀釋”,已經從最初的85.75%降至50%的分界線以下———至今年為47.9%,其余的股權則由海信電子管理層、員工及兩家公司持有。
兩家公司,一家名為青島員利信息咨詢有限公司(下稱“青島員利”)。這家公司與海信集團管理層看似頗為密切,近年來頻頻受讓海信電子的個人股,使得其持有的股權比例達6.47%。同時,海信電子今年4月掛牌轉讓的青島賽維電子信息服務股份有限公司2.19%股權,最終也由青島員利接手。
記者從青島市工商局查詢獲悉,青島員利注冊資本只有10萬元,法人代表于玲浚而記者查閱的資料顯示,曾有一個叫“于玲勘的人擔任過海信集團工會副主席職位,但此“于玲勘是否就是青島員利的法人代表,并未得到海信集團的確認。
另一家則是青島恒信創勢電子技術有限公司(下稱“青島恒信”)。記者從青島市工商局查詢獲悉,該公司成立于2012年12月14日,由英屬維爾京群島公司———INNOVANTAGE HOLDING LTD獨資成立,已持有海信電子3.76%股份。目前,尚不清楚該公司是否也由海信集團管理層控制。
一個明確的事實是,在海信電子的股權架構中,國有股權雖然仍是第一大股東,但已經不是絕對控股,管理層及員工在該公司有著頗為可觀的權益和控制力。目前,海信集團高管層共有104人持有海信電子股權,總計持股比例達到41.87%。如若海信電子受讓海信中非、BVI的股權,可謂一種“曲線MBO(管理者收購)”。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教授楊春剛16日對記者表示,MBO本身也是一種變相的股權激勵模式,只要在公平、公正的環境下進行,保證操作環節公開透明,避免國有資產流失,不失為促進企業與管理者更好結合的辦法。
值得關注的是,海信的多位管理層人士近年來通過受讓給青島員利股權,已經實現了從企業發展中獲利的回報,其金額多則數百萬元,少則數十萬元。
4月14日,在青島萬達艾瑪酒店,沉寂了一年時間的劉耀平重新回歸...
家電中國網:老板電器作為中國廚電行業的第一品牌,售后服務是如...
Copyright © 2013 Power By Eforces All Rights Reserved 遼ICP備2025046929號 網站建設:易勢科技
家電中國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