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家電資深人士如是評價。
行業增長之惑
市場還有另一種看法,即使在互聯網為代表的新經濟面前慢人一步,以格力為代表的制造企業,通過搶抓線下渠道、提高產品毛利等傳統策略, 仍可以不斷擴大市場份額,不斷挑戰傳統制造業盈利水平極限,對盈利進行高效、穩定、極致的現象級演繹。
但是這種極致玩法的可持續市場疑惑已久。空調行業已經度過了快速增長期。在經歷2012年行業整體負增長,2013年出現20%以上的恢復性高增長后,行業普遍預期今年增速難以達到去年的水平。
從主流券商的一致預期來看,也認為格力2013年的高增長難以持續。招商證券預期今年營收從去年的20%下調至16%;全年凈利潤增速預期由2013年的增長47%下調至28%。中信證券預期營收增速下降至18%,凈利增速下降至18%。中金預測今年營收和凈利增速分別下調至16%和25%。
同時,經濟復蘇乏力也給整個行業蒙上一層陰影。制造業采購指數也顯示出對下游消費預期不高。從2013下旬采購指數走高至50.90后,今年以來又跌落至枯榮線50以下,匯豐中國PMI今年1至4月分別為49.5、48.5、48.0、和48.3。
中怡康時代市場研究人員左延鵲表示,新裝空調息息相關的房地產累計銷售增幅下滑,今年多地房價下跌給新房銷售帶來濃重的觀望情緒,主要依賴空調換機市場來拉動銷售。
“家電行業業績在2013年底創歷史新高,由于2014年宏觀經濟基本面向下,所以很多基金想借著家電行業形勢較好的時候拋售。”一家拋售格力居前的基金公司向記者表示,宏觀面的悲觀是其不看好的主要擔憂。
另一方面,行業洗牌仍在繼續。“整個家電市場2014年產品和渠道分銷面臨著很大的壓力,以至于許多品牌、中小企業面臨著行業倒閉關門。”左延鵲表示。而格力作為行業龍頭,從產業集中度提高中獲得了不斷增長的市場份額。產業在線數據顯示,格力2013年在民用空調市場的占有率高達44%,比美的、海爾、志高和海信科龍4家累加的市場份額還高,觸及天花板的擔憂隱現。
預收賬款,一定程度上顯示出了渠道的購買意愿及訂貨積極性。從上周公布的2013年預收賬款來看,格力已經連續3年出現下滑,從2011年的197.53億元到2013年的119.86億元,去年下降幅度達到28%。
“格力空調還是很強勢的,應該在內銷上明顯占優,但是不排除終端市場份額受到競爭對手的沖擊。”化名為gogoal長期關注家電行業的人士分析認為。
多元化之路待證
依照專業化的道路一直前行到峰頂之后,產品多元化是解決路徑之一。
從格力在多元化的布局來看,走得相對穩健。最為熟悉的中央空調市場起步最順:民用中央空調在2012年銷售量已經超過大金,并在2013年出貨額首次超過100億元;商用中央空調主推創新的光伏模式,以節電作為最大賣點,并與萬達地產開展合作。
此外,格力發力的空氣凈化器和凈水機等小家電,新推的晶弘冰箱董明珠親自代言,并在原有空調渠道商積極鋪貨。
不過,從2013年的年報來看,空調仍然是營收絕對主力,占比88.92%;而小家電只有占到1.36%,空調以外的業務仍在起步階段。
劉步塵指出,“從未來幾年來看,這幾類都不可能超越民用空調,整體市場空間也相對要小。”
此外,格力的海外拓展之路也頗不順利。去年在美國和加拿大除濕機出現問題被大量召回,對海外市場品牌帶來不少的沖擊。產業在線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格力空調出口量335萬臺,同比下滑16%。
而伴隨著多元化和海外業務的拓展,投資者還會擔心一著不慎落入盲目擴張的陷阱。“一旦企業形成了規模情節后,市場會擔心一味追求規模會導致進入一些不具備進入實力的領域,或單純追求規模忽視盈利。”劉步塵指出。
實際上,許多單純追逐規模效應都曾釀下苦果。2004年,海爾銷售規模突破千億后,追求進入世界500強,盲目追求規模效應反而導致利潤下降、擴張速度變慢。同年,TCL海外大規模并購歐洲湯姆遜彩電業務,隨后導致大幅虧損。而曾經的中國空調第一品牌春蘭,在大幅度盲目擴張后已經淪為邊緣品牌。
“轉型不是一夜實現的,是需要付出代價的,而在工業時代你走得越遠,可能你付出的代價就越高。”劉步塵指出,類比格力,蘇寧在中國家電連鎖居龍頭地位,但在面臨著互聯網的轉型中,股價和凈利都大幅下滑。諾基亞曾經作為手機業的全球霸主,一旦沒有抓住智能手機轉型,便被迅速淘汰出局。
上述家電行業人士認為,在新經濟和舊經濟碰撞中,老的制造企業需要考慮如何創造更多的用戶和更多新的市場增長空間,這是任何制造企業都要面臨的問題。
4月14日,在青島萬達艾瑪酒店,沉寂了一年時間的劉耀平重新回歸...
家電中國網:老板電器作為中國廚電行業的第一品牌,售后服務是如...
Copyright © 2013 Power By Eforces All Rights Reserved 遼ICP備2025046929號 網站建設:易勢科技
家電中國網 版權所有